中非农业合作,开辟非洲减贫新路径

发布日期:2024-08-28 10:11:17来源:国际商报作者:刘旭
跨越山海,中国农作物品种在非洲大陆生根发芽,中国农业技术让非洲沃土变良田,中非农业合作促进非洲减贫,在实践中不断为非洲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几内亚比绍地处非洲西海岸,水稻是当地重要的农作物,但低产导致的粮食缺口长期困扰着这个西非国家。几比农民用传统方法种植水稻,一季下来,每亩收成不足150公斤,单凭粮食收入难以支撑家庭开销……如今,在中国农业专家的帮助下,几比稻田的亩产量可达550公斤,当地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1998年起,中国已先后派驻超过230名专家为几内亚比绍进行水稻良种选育和高产栽培示范、组织水稻种植技术和农机维修保养技术培训等。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几比全国水稻种植面积从6万公顷增加到10万公顷。

发展农业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农业合作是中非减贫合作的重要部分。目前,在中非九项工程项下“减贫惠农工程”中,立项实施了47个减贫和农业项目,这些项目充分发挥24个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作用,派出农业专家500余人次,向非洲30余国提供近7亿元紧急粮食援助。

多年来,在中国与非洲国家政府的共同支持和推动下,中国科研院所的农业专家、生产一线的农技能手和企业家推动中非农业科技合作,为非洲推动减贫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搭建中非科技交流平台。中非热带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中非现代热带农业联合研究中心、中非绿色农业发展研究中心、中非农业科研机构“10+10”合作机制等2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为中非科研人员开展农业关键技术联合研究提供了平台。

对非输入农业科技人才。以埃塞俄比亚为例,中方已累计派遣524人次农业专家赴埃塞俄比亚教学,培训当地教师、学生、农技人员近10万人次,为该国建立起较完整的职教体系和人才梯队,为埃塞俄比亚职教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员遍布埃塞农业系统重要岗位,成为该国农业发展骨干力量。

授人以渔,提升非洲本土科研能力建设。为助力非洲提升科研能力建设,中国农业科学院累计培养非洲各国留学生276名,还将在三亚建设国际教育学院,重点招收非洲留学生开展种业科技创新,留学生数量计划五年内翻一番;2003年至今,南京农业大学为非洲国家累计培养345名本、硕、博等不同层次的高级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中非大型农业合作项目还为当地民众提供了就业机会。中国—乌干达境外农业经济贸易合作区于2018年被中国商务部纳入“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备案库,不仅为当地培养了1500余名熟练的技术人员,还解决了当地1.5万人的就业问题。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迄今已扶持50多家生产食用菌菌袋的卢旺达企业和合作社,目前从事食用菌培育的当地农户超过4000户,整个产业链带动3万多人就业。

中国向非洲转移的农业技术提高了非洲国家农产品产量。2007年,中国援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正式启动,20多名中国农业技术专家先后来到这里开展科研、示范、推广等工作。2019年,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在马义奇镇正式成立,选育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杂交水稻品种。马达加斯加目前已成为非洲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累计种植面积达7.5万公顷,平均产量在每公顷7.5吨。中国自2009年8月起实施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技术合作项目,农业专家组足迹遍布该国14个省,通过对不同区域水稻栽培调研和试验,为稻农提供了专业技术指导,解决了当地山区因稻瘟病减产甚至绝收的难题,帮助布隆迪农民大幅提高水稻产量,示范村的水稻产量从每公顷约3吨提升至9到10吨。

减贫交流合作不断创新实践。非洲基层干部减贫交流研修班今年5月在北京首次举办。这是中非深化减贫交流合作的一次创新实践,是双方互学互鉴、相知相通的有益尝试。

跨越山海,中国农作物品种在非洲大陆生根发芽,中国农业技术让非洲沃土变良田,中非农业合作促进非洲减贫,在实践中不断为非洲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未来,中国将继续同非洲各国加强交流,开展更多减贫惠农合作项目。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