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与劲:中非贸易连续达峰
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对非洲进出口1.19万亿元,同比增长5.5%。
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15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非贸易规模屡创新高。2023年,中非贸易额连续第二年刷新历史峰值,中国与近半数非洲国家贸易额同比增幅超过两位数,中非间贸易显示出强劲韧性与充足活力。
中非贸易互惠互利,为双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也造福了各自民众。
贸易互补性很强
近年来,中非农产品贸易逐渐升温,获得输华准入的非洲农产品进口更是快速增长。2023年,中国从南非进口鲜梨同比增长1733%,从肯尼亚进口牛油果金额同比增长624%……非洲的特色农产品走俏中国市场,一方面有助于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另一方面,非洲农业从业者也从中国市场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卢旺达的辣椒酱、肯尼亚的红茶、加纳的巧克力、坦桑尼亚的腰果……大量非洲优质商品正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进入中国市场,赢得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同时也大力推动非洲国家对华贸易增长,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中,中国自非进口坚果、蔬菜、花卉、水果同比分别增长130%、32%、14%和7%;机电产品成为对非出口的“主力军”,“新三样”产品对非出口实现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91%、109%和57%,有力支持了非洲绿色能源的转型。
商务部研究院西亚与非洲研究所副所长袁晓慧表示,近些年,中非贸易发展呈现出如下亮点:一是贸易规模持续增长。自2021年起,中非贸易扭转了2020年受疫情影响导致的下降局面,实现了强劲复苏和不断攀升,到2023年达到历史峰值。二是贸易产品类别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类别的非洲特色农食产品出现在中国消费者的餐桌,一些非洲原材料不再直接出口,而是在非洲当地经初步加工后作为加工品再出口到中国。中国对非洲出口的产品以往主要用于满足非洲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伴随非洲新兴消费市场的兴起和非洲的工业化转型,中国具有全球比较优势的新能源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开始出口到非洲市场。三是贸易和投资的相互促进作用更为突出。一方面,中国企业对非投资,支持了非洲农产品、原材料加工,扩大了非洲对华出口产品的来源,提升了产品的本地增值,增加了当地就业和税收;另一方面,以往一些出口到非洲的产品,在条件适宜时,开始通过投资转移到非洲生产,以更接近目标市场。
同向发力结硕果
“中非贸易得以保持长期良好势头是中非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以来,作为九项工程之一的贸易促进工程实施取得明显成效。”袁晓慧进一步表示,一是中国加大对非洲产品输华的支持力度。2021年12月,中国宣布对最不发达国家98%产品输华零关税待遇,并加快完成与非洲相关国家的换文手续,加速优惠安排落地。中国对非援助了大批渔港码头、道路交通等贸易相关基础设施,帮助非洲加强海关和通关能力建设。二是提升中非贸易便利化水平。中非不断加强海关部门合作,优化和简化贸易通关程序,推动标准对接和结果互认。特别是中国为非洲农产品输华设立了“绿色通道”,加速其市场准入进程。三是搭建贸易合作平台。中非经贸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一系列展会平台促进了中非产品和市场对接,中非经贸合作深度先行区等载体的设立则有助于为中非贸易往来提供运输、集散、交易和销售等系统化的服务。四是创新贸易往来方式。近年来,数字经济赋能中非贸易发展,非洲好物网购节已连续举办多年,“直播带货”“直播网购”等营销方式日益活跃,电子商务平台、电子支付便利了货物交易。
中国高度重视扩大从非洲的进口。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自非进口601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14%。
在国新办日前举行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经贸与发展合作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助理唐文弘表示,一直以来,中国高度重视扩大从非洲的进口,充分发挥中国自身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为包括非洲在内的各国企业提供广阔市场空间、合作机遇。中方尤其重视推动非洲优质特色产品输华,自非进口农产品金额已经实现连续7年正增长。为了进一步挖掘自非进口增长潜力,中方在机制平台搭建、扩大进口准入、培育非洲出口能力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便利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非双边贸易互补性很强,发展前景广阔。袁晓慧建议,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促进中非贸易发展:一是继续优化中非贸易合作的环境,建立更加便利和综合的合作制度安排。二是深化产业链和供应链合作,以充分释放中非经济和贸易的互补优势,支持中非各自发展需求。三是推动中非供应商和购买商之间增进了解和对接,建立起互信稳定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