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合作,中意加强多领域交流

发布日期:2024-08-05 09:31:47来源:国际商报作者:何诗霏
报告指出,航天技术是中意科技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而且成果显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联合发布了《意大利蓝皮书:意大利发展报告(2023—2024)》。报告指出,受到地缘政治因素影响,意大利进一步调整对华政策,决定不再续签2019年中意两国签署的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但是希望实现“软退出”,以确保不破坏中意关系。总体上看,中意两国高层保持密切沟通,以理性从容的态度应对这一波折,确保了两国务实合作大局未受到明显影响,也并未引起国际舆论的过度炒作。与此同时,两国各界努力推进多领域交流合作,在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新进展。

航天技术合作 成果显著

报告指出,航天技术是中意科技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而且成果显著。鉴于航天项目的技术和军事影响,两国能在该领域开展合作表明彼此拥有较高信任度。2011 年,意大利航天局与中国国家航天局签署了航天领域合作框架协议。此后,两国又签署了一项关于共建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的执行计划。

2015年12月17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中文名为“悟空”。意大利为这颗科学卫星的建造作出了重大贡献。该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与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合作的成果。该项目得益于意大利航天局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签署的协议,是两国航天科学领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个已完成且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是2014年的月球测绘项目。该项目由中国科技部发起,利用中国“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获得的数据,绘制了月球元素分布图。该项目的一大特色是由中意两国大学生合作共同完成。

意大利航天局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签署合作建造中国空间站“天宫三号”的协议,是两国科技合作的又一重要里程碑。2017年2月22日,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访华期间,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共同签署了该协议,标志着中意两国科技合作达到新高峰。

2018年2月2日,中国电磁监测实验卫星“张衡一号”经“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位于内蒙古戈壁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是中意在航天领域合作取得的最重大成就。中国电磁监测实验卫星项目由中意两国合作,如果不考虑欧洲航天局与中国签署的欧洲卫星发射倡议,意大利是第一个与中国合作发射卫星的西方国家。“张衡一号”是一颗用于研究地球轨道磁场、等离子体和粒子流的卫星。该卫星成功发射,打破了中国人对意大利的刻板印象,即意大利不只是一个在“美食、时尚和家居用品”领域领先的国家,在航天等高科技领域也同样领先。

中意两国在航天领域的合作已有数十年的历史。除共享设备和技术外,两国航天机构还积极推动航天员之间的交流。2016年6月,中国宇航员叶光富在意大利开展了部分训练。2017年8月,意大利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在中国烟台海域参与了一次海上救生训练。意大利与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合作总体上取得了显著成果,这在欧盟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

文化遗产合作 不断深化

报告指出,近年来,中意两国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双方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一系列互助合作项目得以开展。这些项目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例如,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开展联合考古调查,对四川乐山大佛进行保护和修复,对北京故宫太和殿开展初步调查和修复研究,联合举办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培训项目。中意两国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合作,促进了两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交流、标准的提升以及技术的标准化。2016年,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与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和旅游部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中意文化合作机制。该机制主要负责推动五大领域的项目合作,包括表演和艺术、文化遗产、文物修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地合作、电影和旅游。

中国和意大利是世界公认的“文化超级大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是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两个国家。在这方面,两国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2023年10月24日,在中意文化合作机制框架下,新一届“中意世界文化遗产地结好论坛”成功举办。该论坛是一种全新的合作形式,旨在促进两国在历史考古、文物修复和视觉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推动两国世界遗产地旅游业的发展。在此次论坛上,中意两国回顾了之前签署的两对世界遗产地结对协议及取得的后续合作成果,即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与朗格罗埃洛和蒙菲拉托葡萄园景观结对,以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与维罗纳城结对。另外,两国还就两个新的世界遗产地结对意向达成初步共识,分别是北京颐和园与哈德良和埃斯特别墅结对、苏州古典园林与威尼斯及其潟湖结对。

在论坛上,中方强调,中意两国多年来在文化领域相互学习,携手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中国构建起坚实的法律法规体系,更新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增强了保护世界遗产的能力。在中方看来,继续落实世界遗产地结对谅解备忘录内容,是深化两国在专业培训、研究、保护、展览以及诠释世界遗产等领域务实合作的重要起点,能够促进两国文明交流和相互理解,并充分发挥世界遗产在传播文化、深化友谊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及创造性方面的作用。意大利代表团赞同中方观点,表示希望通过论坛深入对话,促进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文物保护研究院介绍了其为推动中国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工作,并展示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的理念与实践。来自中意两国的世界遗产地——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苏州古典园林、维罗纳城、朗格罗埃洛和蒙菲拉托葡萄园景观、哈德良和埃斯特别墅、威尼斯及其潟湖等——保护和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自在世界遗产地结对、合作、保护、展示以及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及进展。该论坛不仅为两国在不同文化领域的双边交流搭建了平台,还代表了一种新颖高效的双边合作模式,可为中国与其他欧洲国家发展类似合作机制提供借鉴。

展望未来,中意两国在通过科技合作挖掘文化遗产价值、构建新的文化遗产治理模式方面具备优势,具体包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更多用户能够借助数字技术访问文化遗产;利用区块链技术保护文化遗产;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项目,重点关注材料分析、挖掘考古遗址和区域价值、保护建筑、运用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开展区域系统调查;恢复和开发闲置工业用地,将其转变为文化产业,吸引创新文化企业入驻。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