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种草”、兼职“民间大使”……博物馆如何成为“圈粉”利器
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了解一座城市,可以从博物馆开始。网络时代,越来越多人被博物馆和文物短视频“种草”,打卡博物馆成为年轻人旅行新趋势。与此同时,中欧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也在升温,架起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
“为博物馆奔赴一座城”
如今,许多年轻人通过网络获取资讯,网络中“文博热”也带动了现实中的“文博热”。上海《文汇报》援引抖音17日发布的博物馆生态数据报告称,过去一年,抖音博物馆打卡数同比增长34%,带动博物馆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149%。博物馆正成为旅游热门打卡地,许多年轻人“为博物馆奔赴一座城”。
新华网从中国文旅部门获悉,今年“五一”假日期间,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南京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热门场馆“一票难求”。其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接待同比增长5.52%,陕西历史博物馆接待同比增长4.11%……
去年5月,青州博物馆新馆开放,作为中国首个县级国家一级综合性博物馆,该馆位列抖音潍坊展馆展览好评榜TOP1。目前,抖音吃喝玩乐榜的展览展馆好评榜,已上线342个城市,榜单获得近2亿次点击。
另据国家博物馆公布数据,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675.7万人次,其中35岁以下游客占比61.81%。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表示,如今,更多年轻人愿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这不仅仅是一种文旅融合新趋势,更是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转变的体现。他认为,博物馆不仅是城市的文化名片,还是城市旅游的重要资源,能够直接体现出一个城市在文化上的吸引力。
“圈粉”年轻人,博物馆奇招频出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愿意走进博物馆?河南洛阳博物馆馆长李文初认为,这是因为博物馆不断创新探索,用青春语言讲好文物故事。
开发数字IP、广泛使用文物数字化技术、开展各种线上线下互动、开发各类文创产品让游客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近年来,博物馆为吸引年轻人关注玩出各种新花样,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走进年轻人的打卡清单。
《湖南日报》总结说,从湖北省博物馆首次展出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主人“喜”的3D复原头像,到山西北齐壁画博物馆的乐师们再现壁画《夫妇宴饮图》中的古乐演奏场景,再到跟随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重走漕运之旅的全息投影……各地博物馆制造的惊喜从未间断。
此外,一些博物馆还利用社交媒体“圈粉”年轻人。部分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十分有“梗”,制作各种出圈的“文物表情包”,还常常与粉丝互动,“网感”满满,拉进了与年轻人的距离,也吸引更多人走进线下。
促文明互鉴,博物馆兼职“民间大使”
随着博物馆愈加“出圈”,中外尤其中欧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也更热络。在北京,“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于4月1日在故宫文华殿展厅正式开幕,持续至6月30日。此次展览开幕也是故宫博物院与法国机构交流合作的新开端。开幕式期间,故宫博物院与法国凡尔赛宫和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中法博物馆之间的交流由来已久。早在2004年和2005年,凡尔赛宫和故宫博物院先后合作举办“康熙大帝展”和“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凡尔赛宫珍品特展”。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凡尔赛宫还举办“中国在凡尔赛:18世纪的艺术与外交”展览。这些展览都取得很大的社会影响,为双方更深入的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威尼斯,“马可·波罗的世界:一位十三世纪威尼斯商人的旅行”于4月5日开幕,持续至9月29日,以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上海博物馆为展览提供48件珍贵文物。这次中意博物馆合作还包括展品互借。“我们将把意大利的一些文物送去中国。”威尼斯市政博物馆基金会主任基娅拉说。
《成都商报》称,成都博物馆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和英国大英博物馆于5月14日至15日先后举办了两场线上会议,探讨未来的合作可能。此前成都博物馆已与法国四大国立博物馆之一的凯布朗利博物馆签订成为国际友好博物馆。
中外博物馆之间交流合作的案例不胜枚举,这种“双向奔赴”未来也会更加频繁。在中新社专访中,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安来顺将博物馆比作“民间大使”,称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中,博物馆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知识在此流动,交流融合,让世界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