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业加力掘金海外市场

发布日期:2024-03-22 09:39:47来源:国际商报作者:路 虹
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发展加快,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产业链完整、具有规模效应、技术领先、成本较低的优势,并借助近年来全球能源转型进程提速、欧美和东南亚等地光伏过去两年间需求扩大的良机,中国光伏产业在实现加速出海的目标上迈出了一大步。

中国上市公司聆达股份日前表示,自2022年12月以来,太阳能组件的价格下降了约50%,太阳能电池市场又一次出现大面积降价的态势。目前,光伏产品价格已跌破部分企业的边际成本,行业内企业纷纷出招应对。

中国是全球光伏产业第一大国,占据了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光伏产品降价潮起,意味着全球光伏产业再次遭遇了价格战的冲击。业内专家预测,组件方面未来价格将延续不过1元/W的现状,光伏产业竞争会持续白热化。换个视角,这也给全球绿色能源发展带来了成本更低和装机容量扩张的机会。从全球范围看,在当前组件价格1元/W左右的情况下,光伏发电成本优势非常突出,并将进一步驱动全球潜在需求的充分释放。

彭博新能源财经分析指出,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再创新高,同比增长76%达到444吉瓦;今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计增速会有所放缓,同比增幅或在29%,达到574吉瓦。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均居于世界前列,根据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光伏新增并网容量21630万千瓦,同比上年增长147.46%,截至2023年年底光伏累计并网容量60891.8万千瓦,同比增长55.32%。中国工信部发布的2023年中国光伏制造行业运行情况显示,2023年中国光伏行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

在保持巨大产能和价格一降再降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光伏产品和产业持续大规模“走出去”已成不二选择。“在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提出的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加两倍规划中,一半以上来自光伏,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尤需加快海外布局,拓展全球市场。”在2月末举行的海外光伏市场分析及投资机遇研讨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国际合作部主任茹佳林再次强调光伏出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表示,过去中国光伏在海外仍以产品出口为主,而未来“走出去”的形式将会更加多元化,这也给企业带来了新挑战。

在中国光伏产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随着美国、欧盟、印度等经济体推行支持本土光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全球光伏制造会变得更加多元化,由此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地区也成了备受中国光伏企业关注的新亮点。

就在2月底,土耳其Progresiva能源投资公司与中国电站设备制造商哈尔滨电气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HEI)签署了一份协议,内容涉及电力存储设施和风电场的建设和融资。土耳其副总统杰夫代特·耶尔马兹表示,该项目将包括欧洲最大的储能设施,总投资达6亿美元。耶尔马兹表示,初始阶段的投资已达3.75亿美元。其中约3亿美元将通过哈尔滨电气国际工程公司从中国获得,其余部分将由Progresiva公司通过股权融资。

2月24日,一辆满载400kV电缆附件的运输车从位于中国长沙的长缆科技麓谷园区出发,奔赴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助力阿曼太阳能独立电站项目,这也实现了中国公司长缆科技2024年中东市场的开门红。该项目有利于中东市场开拓,打开共建“一带一路”阿拉伯市场大门。阿曼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588.2兆瓦,开工建设包含光伏组件、箱逆变一体机、支架、电缆等相应配套设施,400千伏升压站及400千伏电缆送出线路,连接至阿曼电网(OETC)400千伏开关站,计划于2025年5月1日投入商业运行。项目建成后,将极大缓解阿曼地区及周边的用电压力,助力阿曼政府实现2040年国家新能源战略目标。

在1月份,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在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建造了一座480MW的太阳能发电站,该电站项目是智利目前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场。据悉,项目占地435公顷,采用由一家未公开的制造厂商提供的882720块太阳能电池板建造而成。智利电力集团相关研究显示,去年上半年智利光伏发电占比20%,首次超越燃煤发电(18.7%),成为仅次于天然气发电(26%)的第二大电力来源。

同是1月份,中国上市公司晶科能源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中国、欧洲、美国三大主要市场的贡献外,晶科能源在中东、亚太等新兴市场增速较快。其中,在中东市场已签订多个GW级别N型组件大单,有望贡献较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发展加快,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产业链完整、具有规模效应、技术领先、成本较低的优势,并借助近年来全球能源转型进程提速、欧美和东南亚等地光伏过去两年间需求扩大的良机,中国光伏产业在实现加速出海的目标上迈出了一大步。国际能源署预计,2024年中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将继续主导全球光伏产能存量与增量,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