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共赢链条更强韧

发布日期:2024-01-24 10:17:12来源:国际商报作者:白舒婕
据海关统计,2023年中国与东盟贸易继续保持增长,规模达6.41万亿元,东盟连续4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也连续多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这彰显了中国与东盟砥砺前行、共同发展,双方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活跃、需求提升、前景可期。”许宁宁说。

春节将至,位于广西贵港的中国-东盟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基地内,数条生产线正“火力全开”,两轮电动车源源不断地从流水线上下线,仓库内数万辆电动车等待装箱发往东盟国家。

这是中国与东盟深化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的生动图景之一。回眸2023年,中国与东盟间的贸易占各自对外贸易总值比重提升,双方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绿色能源、消费电子等领域的产业合作不断深化。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主席、中国首席东盟商务专家许宁宁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2023年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会见会谈频繁,在元首外交引领下,双边合作共识不断扩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双方合作取得了新发展。

据海关统计,2023年中国与东盟贸易继续保持增长,规模达6.41万亿元,东盟连续4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也连续多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这彰显了中国与东盟砥砺前行、共同发展,双方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活跃、需求提升、前景可期。”许宁宁说。

经济纽带更加牢固

许宁宁谈到,中国-东盟经贸关系日益密切首先得益于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的引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进地区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双方不断增进合作共识,加强制度型开放,2023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全部成员国生效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谈判启动,中国与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升级。

“相互开放市场的制度型开放,巩固了双方产业链供应链,推进了新的产业链供应链构建和贸易投资合作发展,形成了中国-东盟区域更强的生产力。”许宁宁说。

许宁宁表示,2023年东盟继续是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的主要投向地区。在东盟大多数国家外资来源国中,中国企业投资排序提升,为所在国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就业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双方共同推进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科学技术等合作,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东盟成为中国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可行地区,双方经济纽带更加牢固。

借助RCEP生效以及东盟国家聚焦环保而推行油改电政策的契机,中国企业抢抓机遇,加快出海步伐。

“东南亚市场潜力巨大。东盟国家正自上而下推行油改电政策,各国纷纷出台换购政策,这为中国电动车出海带来机遇。”广西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2022年生产新能源电动车52万辆,2023年实现产量100万辆,同比增长65%。未来,公司计划进一步深耕泰国、印尼等东盟国家市场。

产业合作动能强劲

当前,中国和东盟分别作为世界第二大和第五大经济体,经济总量之和已超过全球总量的1/5,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是全球经济复苏名副其实的重要引擎。在许宁宁看来,在当今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加速重构的形势下,切实加强双方的产业合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2023年,在第26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双方达成了一系列增进合作的共识,包括力争2024年内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共同推进高质量实施RCEP、共同办好2024“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等。这将为双方加强产业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在中国与东盟密切产业合作的过程中,双方企业不断加强贸易投资合作,深耕细作经营,双向奔赴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国贸促会日前发布的《东盟营商环境报告2023》显示,2023年中企在东盟总体经营情况较好,约七成受访中企拟扩大在东盟业务。

同时,企业对东盟营商环境仍有不少期待,包括希望东盟成员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加大力度高质量实施RCEP,进一步提升外资政策稳定性和公平性,不断加强物流、数字、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等。

许宁宁直言:“同时也应看到,中国与东盟亟待打造更多国际性品牌;双方产业合作尚需增强规划性、组织性,双方的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亟待增进沟通和协调;政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商(协)会尚需有效对接;在‘自贸区’概念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行动不足。”

展望未来,许宁宁认为,企业、地方、行业等各有关方应充分利用中国与东盟紧密经贸合作关系的有利条件,抓住RCEP区域开放带来的新机遇,在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巩固发展中,继续共同应对挑战、携手前行。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