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运行月余,欧盟碳关税冲击几何

发布日期:2023-11-29 10:12:51来源:国际商报作者:路 虹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还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碳关税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中心日前给出预测:2023年将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截至10月的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的平均水平高1.43℃。针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频发,以及在某种程度上为保护自身制造业,欧盟碳关税机制开始了试运行,以缓解碳排放对全球气温进一步上升的刺激作用和阻挡其他地区制造业对欧盟的冲击力度。迄今,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试运行已一个多月。

与欧陆相隔英吉利海峡的英国亦于3月底公布了一系列环境和能源政策,包括一项可能导致对碳密集型商品征收碳关税的问询。英国这一碳关税政策或将首先针对钢铁行业,成为英国钢铁行业转型计划的一部分,其要求英国钢铁公司和英国塔塔钢铁公司投资更环保的技术来实现低碳生产。预计未来英国政府会结合这一问询结果,并且同欧盟围绕碳关税展开合作,结合欧盟碳关税的实施规则制定英国自己的碳关税定价体系,有分析称英国将于2026年进行征收。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是指某些商品在生产时会释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商品进入欧盟关境时,需要向欧盟额外支付一笔款项,其数额与商品生产时释放的温室气体数量相关。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主要目标是预防“碳泄漏”和维护产品公平竞争秩序。其过渡期至2025年12月31日,并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起征,至2034年之前全面实施,其目标是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与1990年的水平相比至少减少55%。目前,欧盟碳关税的征收范围覆盖“钢铁、铝业、电力、水泥、化肥、氢”六大行业,基本涵盖了所有基础重工业品类,在过渡期间,碳关税涵盖的商品只需提供其产品碳强度的某些信息。碳排放核算边界是“直接排放+某些条件下的间接排放”的形式,同时,碳关税费用的核算还需考虑碳排放的形式。

众所周知,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是钢铁、铝业、电力、水泥、化肥、氢等诸多行业的全球生产大户。同时,中国还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碳关税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对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室主任阳平坚分析认为,目前来看欧盟碳关税对中国外贸整体影响有限,但对局部行业尤其是个别出口企业影响较大。依据CBAM的货物覆盖范围,该机制所涵盖的商品贸易额占欧盟自中国进口总额并不算很大。但具体到该机制适用范围内的行业和企业,情况或将严峻很多。

欧盟单位碳配额交易价格近期在100欧元/吨上下波动,而在中国碳交易市场中,该价格还不到8欧元,中欧碳价存在巨大差额,参与中国国内碳交易的企业产品进入欧洲市场需要支付这一巨额差价中的一部分。以首当其冲的钢铁业为例,钢铁产品碳密集度高,由于尚未纳入国内碳交易市场,对未来需要履行的碳排放数据报告义务尚难以做到充分准备。依照现有情况来看,在2026年之后,中国相关行业出口商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增加带来的负担。而随着世界产业链供应链格局不断演变,未来征税覆盖的产品范围可能还会不断扩大。

中国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杜譞认为,面对欧盟碳关税的试运行和2026年的正式征收,中国需要尽快健全比较完善的碳市场和碳价体系,这在与欧盟开展相关谈判时能有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碳关税的本质是将进口产品与欧盟产品的碳成本加以平衡。这将迫使其他经济体建立碳市场或征收碳税,以通过碳定价实现减排或提高碳价格,并达到与欧盟相仿的水平。

针对欧盟碳关税的启动和中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今年9月15日,生态环境部审议并原则通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10月19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业内权威人士指出,相关办法的发布,可视为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启动时间表中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有了“基本法”支撑,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是通过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制度创新。

正如日前访华的欧委会税收与海关同盟总司总司长杰拉西莫夫·托马斯所言,在中国和欧盟发生的极端天气灾害让民众意识到气候变化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作为世界领先的两个经济体,实施大胆而果断的碳减排战略可以帮助其加速应对这种急剧恶化的情况,并为新兴经济体树立榜样。碳定价机制是一种已被证明成功的工具。中国于2017年推出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此类机制之一,中国40%的碳排放量已被纳入交易。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自2005年起开始实施,当时便帮助发电厂和工厂的碳排放量减少了37%。

杰拉西莫夫·托马斯建议,欧盟和中国可建立有关高层对话机制。欧盟在设计碳关税机制时,重要的是要以完全透明的方式进行设计。欧盟积极、透明地与中国政府和企业(包括在华的欧盟企业)进行联系,部分原因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碳定价体系和方法,以便能够在碳关税过渡期结束后有效地予以考虑。他还表示,在气候变化方面,欧盟和中国都有相同的目标,应该最大限度地开展国际合作,以便相互学习并从中受益。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