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科技合作需共建价值链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在诸多领域取得显著成效。记者近日在2023浦江创新论坛“一带一路”专题研讨会上获悉,自2017年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计划以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的《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已达80多个,共建联合实验室50多家,联合研究项目1000多项,累计投入30亿元,科技合作持续取得积极进展。
由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率领中国团队参与推动的巴西BINGO国际射电天文望远镜项目是射电天文和宇宙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国际合作计划,正在巴西帕拉伊巴州建设中。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吴树范表示,该项目的执行将对空间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将促进信息、电子、机械等相关学科融合交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推动及深化中巴科技合作交流谱写新的篇章。
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教授阿德里亚诺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创新生态提供了独特的机会,促进观念和实践的转变,加速当地生态系统的智能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建立适应当地发展的、创新的现代化社会经济结构。南非国家创新咨询委员会代理首席执行官莫路格斯(Mlungisi)表示,科技创新推动公平和多元化,帮助南非在变化的世界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企已在南非参与建设、运营了多个风电、光伏项目,例如德阿风电项目为当地居民提供清洁可再生能源,照亮30万户家庭;中国企业投资建设的现代化家电产业园提升了当地制造业水平。今年是中南建交25周年,中南科技合作加快了步伐。8月22日,中国与南非签署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共同支持青年科学家交流、联合研究项目与平台合作、科技园区与创新创业合作等。 9 月1日,中南签署《中国国家航天局与南非国家航天局关于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南非正式加入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表明中南合作由近地空间延伸至月球及深空探测领域,对于促进中南航天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近年来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动和日趋复杂,“一带一路”科技合作需要转换创新合作模式。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二级研究员胡志坚看来,参与“一带一路”共建的国家,总体科技水平和科技合作的活跃度还参差不齐,很多合作集中于部分国家,而不少国家还没有开展深度的合作。对此,他建议:一是加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充分考虑各国特点和利益诉求,对接各国科技发展战略,推动共同发展,建设开放创新生态,统筹面向“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资源布局。二是在技术转移合作基础上,要扩展提升共建国家前沿技术能力的合作。三是在供给端基础上,要增加市场企业端政策的供给,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以及企业民间组织的链接作用。在项目合作基础上,则要扩展在规划制度建设方面的统一性合作,形成开放创新生态的共商、共建,以及制定新规则的合作。
“从过去政府间的友好合作,包括城市、区域的这种合作要下沉到相互的投资、科学研究、大学、园区、企业之间的价值链共建中。”胡志坚表示,以探索科技园区的合作为例,一方面要“引进来”,在国内科技园区引进“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实体园中园。一个是“走出去”,建设境外的科技园区,与国外的科技园区结为姐妹园区,建设离岸孵化器和人才工作站等,推动技术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