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发布日期:2023-07-17 08:59:27来源:人民日报作者: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十年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不仅在中国大地上绘就美丽的绿色画卷,也为各国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十年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不仅在中国大地上绘就美丽的绿色画卷,也为各国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类文明的兴盛,离不开大自然的滋养。

逶迤磅礴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她的南岸,库布其沙漠横亘绵延,曾经是狂风肆虐、黄沙遍地的“风干圪梁”。如今,从高空俯瞰,一抹抹醒目的绿,或连点成线,或连片成林,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0年来,黄河、长江流域以及秦岭、三江源、黄土高原、东北地区、京津冀地区、毛乌素沙地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曾在世界银行从事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的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科菲·库阿库表示:“这是中国生态保护取得亮眼成绩的直观体现。这些成就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强大的领导力。”

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源自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邃思考。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改革开放先行地广东,从推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类文明永续进步的高度,深刻阐述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

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2022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从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远景目标;从把“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到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绿色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看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中国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自2000年以来,中国始终是全球“增绿”的主力军,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

看美丽乡村——依托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中国将“美丽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搞活农村经济,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2021年以来,已有4个中国村庄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最佳旅游乡村”。

看绿色工程——2022年12月,践行中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颁奖词简短有力:“‘中国山水工程’将所有生态系统视为‘生命共同体’,通过不懈努力恢复了中国数百万公顷的土地。”按照计划,2021年至2025年,中国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不少于500亿元人民币资金,支持实施至少25个新的山水工程。

看企业发展——走进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汽—大众华北基地,布设在屋顶、地面和车棚的绿色光伏项目已经投用,每年可为基地提供1700万千瓦时的清洁电力。此外,100多项节能减排项目支撑着这座“绿色工厂”高标准运行。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不久前公布的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中,这样的绿色工厂中国有874家,榜上有名的还有643个绿色设计产品、47家绿色工业园区和11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德国汉高集团副总裁荣杰表示,近年来,中国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取得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中国对可持续增长的关注,将为汉高等跨国公司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中国找到了一条绿色发展道路,能够有效保护环境,马拉维也希望实现绿色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向中国学习很多。”马拉维总统查克维拉说。

“近年来,中国在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共同繁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产业发展、新能源领域研究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践行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国际承诺。”正如亚太经合组织秘书处执行主任丽贝卡·玛利亚所言,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为守护好绿色地球家园、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凝聚全球生态治理的国际共识

今年“五一”假期,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村民潘春林过得忙碌且充实。他曾是村里矿山上的拖拉机手,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农家乐经营者,一年下来收入可观。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千千万万和潘春林一样的村民,靠着乡村旅游、电商等蓬勃涌现的新业态,探索出一条实现经济与生态互融共生、互促共进的新路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浙江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模样!”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的埃里克·索尔海姆感慨,中国行动回答的,正是全球性挑战和课题——在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民众健康三赢。

动人的绿色发展故事,展现出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向世界发出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邀约。

“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让我们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创新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将发展置于国际优先议程,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

…………

习近平主席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多次在不同国际场合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阐明中国理念、中国行动、中国方案,强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气候行动高级别倡导者奈杰尔·托平说,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在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早提出“绿色GDP”概念的学者之一、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大力推进自身碳减排的同时,积极参与多双边对话合作,推动全球绿色转型——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从积极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到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从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多边进程,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生效和顺利实施,到持续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培训技术人员……中国为全球能源与气候治理注入强大动力。

塞尔维亚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伊沃娜·拉杰瓦茨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双碳”目标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放眼世界,绿色正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中国积极扩大“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朋友圈,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

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与有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签署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与31个共建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与32个共建国家共同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42家中外机构作为首批成员单位加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通过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为12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训3000人次绿色发展人才……

捷克前副总理兼环境部部长布拉贝茨表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等绿色发展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穆沙希德·侯赛因表示,中国的绿色发展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极其重要,共建绿色“一带一路”能够帮助沿线国家和地区改善环境,提供绿色发展方案。

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设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将绿色发展工程纳入中非共同实施的“九项工程”;将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列为全球发展倡议重点合作领域;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框架下能源转型、能效提升方面合作……中国始终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认真履行国际公约,共同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总干事弗朗切斯科·拉卡梅拉认为,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巴黎协定》目标需要中国的参与和支持。

在联合国发展系统驻华协调员常启德看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全球环境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与行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教授科斯坦蒂诺斯·贝尔胡特斯法表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共同发展等方面的举措很好诠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

呵护全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眼前是光影变幻、水清岸绿的大美湿地;侧耳倾听呦呦鹿鸣、百鸟欢唱;按压“气味盒子”,菖蒲、莲花等湿地气息扑面而来;把手伸进“湿地盲盒”,可以感知粗糙的树皮、轻柔的苔藓……去年底,中方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期间举办的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给中外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泰国水资源专家披帕·如昂说:“中国积极保护和利用湿地,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一直以来,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各国分享生态环境保护经验,提出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以实际行动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中方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的坚定决心——

中国和俄罗斯开展联合监测巡护,共同建设生态廊道,保障东北虎在中俄边界实现自由迁徙,让种群曾经急速萎缩的“虎中之王”逐渐恢复,老虎“跨境游”越来越多;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建全球葱园,5年来,收集保存有葱属286个引种号、近130个分类单元,食用和观赏类葱属植物30个分类单元,对发现新的遗传资源、培育新优品种有重要应用价值;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已经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领域培养了近300名来自非洲的研究生,累计为非洲14个国家培训超过1000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非洲国家建立起本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人才队伍……

中国持续加大对全球环境基金捐资力度,已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核心预算的最大捐助国。阿联酋趋势研究与咨询中心高级研究员纳吉拉·阿扎鲁尼称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需要国际社会团结协作。中国推动这一进程的努力和行动,展现了负责任大国担当。

总部位于埃及开罗的阿拉伯研究院院长卡迈勒表示,中国不仅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而且关注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全力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为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分享治沙经验,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风云气象卫星等科技成果,中国助力众多发展中国家破解土地沙漠化治理世界难题,强化防灾减灾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10年前,中国专家组首次抵达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看到当地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土地脆弱。中国专家们历时7年,无数次与沙漠“交锋”,在当地建成流沙快速固定、节水灌溉试验示范区,并向当地民众宣传推广防沙治沙先进理念和技术。

今年6月,来自非洲的专家团赴中国新疆学习参观。在这场塔克拉玛干与撒哈拉的对话中,毛里塔尼亚学员奥马尔·迪亚洛感慨良多:“为制定最科学的方案,中国专家飞赴毛里塔尼亚不下10次,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泛非“绿色长城”组织秘书处高级主管马塞兰·萨努表示,在荒漠化防治经验交流、技术分享等方面,非中合作前景广阔。

中国和巴西今年签署了加快推进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6星研制的协议,将强化对巴西生物群落的监测,这一举措对遏制亚马孙森林砍伐至关重要。巴西科技部部长卢西亚娜·桑托斯表示,通过合作,巴西也成为遥感数据生成技术的所有者,“巴中科技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更惠及全球”。

肯尼亚蒙内铁路沿线,红树林繁茂如常,长颈鹿、斑马等动物在铁路大桥下悠闲觅食和迁徙。在项目施工时,中国建设者在红树林生长范围内预埋了多处过水管涵,确保海水能够进入被建筑施工便道隔断的区域,并为野生动物迁徙设置通道,这些正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动体现。

积极推动落实《生物循环绿色经济曼谷目标》、加快在拉美布局清洁能源投资、深化与欧洲各国的绿色产业链合作……“中国引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可以为同样需要解决环境问题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国家提供方案。”巴西里约联邦大学全球变化国际虚拟研究所负责人马科斯·弗雷塔斯说。

建设美丽地球家园,需要各方持续不懈的努力。中国愿继续同各方携手努力,共同开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新篇章,共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为子孙后代建设一个清洁美丽家园。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