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访华 北京学者:中欧关系迎来“小阳春”
【欧洲时报12月3日报道】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于12月1日踏上了访华之旅。
这场“中国行”创下了数个“首次”:它不仅是米歇尔出任欧洲理事会主席后的第一次访华,也是2018年7月以来,欧洲理事会主席首次访华。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欧之间的交往频密。
前有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后有包括法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等欧盟国家领导人在内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在巴厘岛峰会上与中方会晤。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欧洲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赵晨表示,这大概率是由于欧洲深陷能源危机,国内通胀高企,希望能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促进日后的合作。
作为欧盟最高决策机构,欧洲理事会决定欧盟总体方针,遵循全体一致的决策原则。“相较于欧洲国家领导人,米歇尔的到访对于欧洲地区来说具有普遍及示范意义。通过会晤将中欧关系的指导原则确定下来,可以落实到中国和欧盟所有成员国的关系中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介绍。
欧洲理事会在最近一份声明中称,在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紧张的背景下,此次访问对欧盟和中国来说是一个及时的接触机会,而在此之前的G20峰会上,米歇尔就曾公开表示,欧洲应当重新审视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在中美博弈大背景下,美国已然成为了中欧互动时客观存在的“第三方”。崔洪建认为,美国希冀拉拢欧洲坐上的“反华战车”,甚至利用欧洲作为对华博弈的一个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内部也会出现一些分歧。
“整个国际形势面临剧变。中欧在发展和安全之间如何保持平衡、在全球治理方面如何共同发挥作用,应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种种挑战,这些是双方当下亟待思考的方面。”崔洪建提到。
如今,中欧关系处于“政冷经热”的状态。在赵晨看来,政治上的不稳定也会给双方经济合作带来阻碍,例如去年欧盟单方面冻结了中欧投资协定。
不过,与中国开展合作对欧盟十分重要。一方面,双方在经贸层面还有继续推进的空间。在多边领域,尤其是应对当前疫情、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缓解欧盟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这些都是欧盟对中国的期待。
“当下,中欧关系在冷却一段时间后碰到了一个‘小阳春’。这预示着中欧关系会向越来越热络、暖和的方向发展,但现在还不能说未来一定是‘艳阳天’,其趋势还有待观察,也不排除会出现“倒春寒”的可能。”赵晨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