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专家探寻戏剧里的语言学习“密码”

发布日期:2022-04-30 10:26:42来源:欧洲时报作者:林恩
如果将传统中国故事的戏剧表演带入到语言学习中,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英国教育专家、新航道中国故事研究院副院长斯明诚带学习者找寻答案。

如果将传统中国故事的戏剧表演带入到语言学习中,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英国教育专家,新航道中国故事研究院副院长斯明诚(David Symington),带学习者找寻答案。

不久前,“外国人讲中国故事系列”文化丛书——《戏剧里的中国故事》正式出版,本书收录了包括《仓颉造字》、《愚公移山》、《武松打虎》等经典中国故事剧本,这本书的主编正是斯明诚。他希望把自己的语言学习体验分享给更多学习者。“戏剧表演作为表达手段,不仅可用于语言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沉浸式了解剧本中的历史、神话和文化知识。”

在编辑这本书时,斯明诚想象,假如当年自己学习中文时能有这样一本书,能够跟其它学习中文的外国人一起表演,将是多么美好的体验。

爱戏剧的“男孩”在中国延续“戏剧梦”

斯明诚从英国牛津大学古典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出于对中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于2003年开启了自己的中国之旅。曾以为只是短暂停留,没想到如今将家安在了那里,更将自己热爱的戏剧表演与语言教育教学工作联系起来。

从青岛到新疆、上海,从英语教师、贸易服务工作到媒体,斯明诚辗转了中国多个城市和工作岗位,也更加体会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2012年他拿到复旦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后,再次回到了自己颇为热爱的教育领域工作。他也发现,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不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也成为了连接世界的桥梁。

斯明诚主编的《用英语演中国故事》2020年出版,目的也是帮助语言学习者通过戏剧环境锻炼语言能力。“语言学习者进入戏剧场景,不仅是帮助他们记忆语言知识点,还要让他们全身心——从内在思想感情到外在肢体声音、表情投入再到句子表达,将被动接受的词汇、结构、语法转化为可表达思想、情感、观点的语言。”

斯明诚介绍,英国很早就已经将戏剧教育纳入青少年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将它作为儿童学习母语的重要途径。他表示,自己的母语(英语)学习同样受益于戏剧表演。

斯明诚从小热爱戏剧表演,他仍记得自己9岁时演出戏剧《纺线姑娘》(Rumplestiltskin)的场景。他也没有想到,那个日常生活中有点害羞、紧张、内敛的小男孩,站在舞台上居然可以如此自信的表达与表演。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

戏剧表演丰富了斯明诚的中学和大学生活。他17岁通过了伦敦圣三一学院戏剧考级的最高级考试,18岁获得了高级表演执业证。在表演《哈姆雷特》时他体验到了人物(叔叔克劳狄斯)内心的挣扎、矛盾与彷徨;在表演《亨利五世》时,大段鼓励气势的台词,也激励着斯明诚自己变得更加自信……

“通过戏剧表演,听力、阅读均习得大量词汇和语言结构,让人们的口语练习不再限于浅层的日常对话,而是置身于深度和广度的情境中。”斯明诚的成长过程中,戏剧表演无疑帮助他打开了语言文学、英语文化的大门,如今他同样想将这样的理念带给想要学习英文的中国学习者,以及想要学习中文的外国学习者。这也是他主编《用英语演中国故事》、以及《戏剧里的中国故事》的初衷。

在中国工作之余,斯明诚有时间会进入剧场观看中国戏剧演出,比如《暗恋桃花源》、老舍的《茶馆》等。他依然是那个热爱戏剧的“小男孩”。

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斯明诚在2003年刚到中国时,感受到很多中国人对于“外国人”的好奇与热情。很多人会主动与他交谈,这其中既有希望练习口语的朋友,也有想要了解他对于不同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观点的朋友。

2007年,斯明诚认识了中国妻子,之后走进了一个人口很多的中国大家庭。“我妻子的父母,我会叫他们爸爸妈妈。在中国结婚之后,真的是融入了一个家庭的感觉,他们把我当成家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感觉,无论发生什么事,身边都会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

当然,在中国也会有一些不太适应的地方,比如在一些场合斯明诚希望人们能够更加直接、简单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但现在他也越来越适应这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斯明诚的办公室里悬挂着几幅特殊的画作,走进来的人都会将目光停留于此。这几幅画作看起来是“中国画”,可是仔细一看其中又融入了西方绘画元素与形象,比如白鹰等。这些画作都是出自清朝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之手。

在斯明诚眼中,郎世宁在那个年代去到中国是非常有突破性的,他将西方绘画技巧、建筑设计理念等带到中国,同时也努力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等。“努力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将中西方文化融合或许也是我最想做的事。”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