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贸摩擦增多,中企该如何应对?
2021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全球供应链受阻问题愈发突出,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全球经济贸易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加。近日,在中国贸促会举行的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2021年度全球经贸摩擦指数报告》(下称《报告》)正式发布。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于毅表示,2021年,全球经贸摩擦指数同比稳中有降,但较大经济体间经贸摩擦仍呈上升态势。
经贸摩擦影响行业广泛
于毅介绍,为帮助我国企业有效应对经贸摩擦,提供风险预警和决策支持,中国贸促会对20个国家(地区)的经贸措施进行了系统跟踪,定期发布《全球经贸摩擦指数》报告。截至目前,共发布月度报告20期,年度报告2份。
《报告》显示,全球经贸摩擦指数在2021年全年有6个月处于高位,同比减少3个月。从国家(地区)来看,2021年,印度、美国、阿根廷、欧盟、巴西和英国全球经贸摩擦指数的月均值处于高位。
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姚为群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位置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从垂直分工走向水平分工,所以,大体量的经济体之间摩擦量大,或在关键行业、产品上发生贸易摩擦是必然的趋势;另一方面,某些领先国家不愿意被赶超,置WTO规则不顾,采用国内法或者单边贸易措施,致使发生贸易摩擦。
有关专家称,近两年全球经贸摩擦的争议多样化和复杂性增加。这是因为过去几十年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经贸发展不平衡,加上信息技术发展、疫情和经济波动影响,全球经贸形势严峻,大国贸易摩擦加剧局面开始形成。
“各类措施的实施在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差异较大,服务于国家制造业、国家安全和外交利益的意图更加明显。”于毅表示,发达国家(地区)采取更多的产业补贴、投资限制和政府采购措施。美国、欧盟、英国、印度、巴西和阿根廷对国内贸易救济法规进行了修订,重点加强贸易救济执法。进出口限制措施成为西方国家对华采取措施的主要工具。
分行业看,《报告》显示,受经贸摩擦影响的行业领域覆盖广泛。20个国家(地区)受经贸措施影响产品的覆盖范围高达92.9%,较2020年略有收窄,涉及农产品、食品、化学品、药品、机械设备、运输设备、医疗设备以及特殊交易品等。
中企应对要抓住微笑曲线两端
“中国对全球经贸摩擦的影响相对较小,经贸措施的运用也相对较少。”于毅表示,从全球经贸摩擦指数来看,2021年中国所有月份的全球经贸摩擦指数均处于高位以下。从全球经贸摩擦指数的排名来看,中国在12个月中有7个月位于11—20名之间,有3个月位于6—10名之间,仅有两个月位于前5名,表明中国引发的全球经贸摩擦冲突相对较小。
《报告》显示,从各国(地区)发布的措施情况看,美国发布的措施最多,占20个国家(地区)发布措施总数的25%;其次是欧盟占比21.5%,巴西位居第三,占比9.6%;中国仅占比4.9%。从各具体措施分类来看,中国发布的措施总体都处于低位。比如,在贸易救济措施领域,中国2021年未启动调查;在进出口限制措施领域,中国发布措施占该类措施总数的1.8%,印度、美国、土耳其、欧盟、阿根廷占比分别为26%、24%、13%、8%和7%。
“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美双方企业都受到了很大影响。”于毅表示。前不久,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表声明,宣布重新豁免352项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该新规定将适用于在2021年10月12日至2022年12月31日之间进口自中国的商品。此豁免决定直接利好中美双方实体经济,惠及民生大众。
姚为群表示,此次豁免关税的商品是美国消费者或者生产者所需要的商品,我国这些商品在全球市场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所以美国根据公众要求提出了关税豁免。总体来讲,这体现了美国与中国合作的一面,也体现了美国市场对中国开放型经济的依赖,也是中美能够继续将经贸关系作为两国关系“压舱石”“稳定器”的一个很好的抓手。
此外,《报告》还显示,2021年国外对华经贸摩擦指数有11个月处于高位,中国目前在国际贸易中受到的挑战尤其严峻。
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企业要如何应对?在姚为群看来,首先,企业要大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包括原始技术发明以及基于技术的集成创新,抓住产品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个高端,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国际合作话语权;其次,我们要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应对国际贸易争端时,按照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磋商、专家组程序等进行妥善处理,如果双方签有双边或者区域自贸协定,可根据协定规则解决争端;最后,企业要积极应诉,发挥好中国国际商会、各行业进出口商会、行业协会等的积极作用,国际业务多、外向度高的企业需在内部建立法务部门,或将涉外法律服务外包给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