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虚报率大幅下降?德学者认为西方巨头应感谢中企竞争
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近日发布了一篇题为《中国竞争如何帮助西方大企业》的文章,作者是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国际经济学教授达利娅·马林,主要介绍了大型企业提高效率的不同途径。现将文章摘编如下:
去年11月,美国工业巨头通用电气公司宣布分拆成3家公司。此后,日本大企业东芝公司和美国医疗巨头强生公司也宣布了类似计划。这只是一系列此类拆分行动中的最新几起,其中还包括美国陶氏杜邦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大企业时代即将结束了吗?
虽然“字母表”公司(谷歌母公司)、亚马逊和元宇宙(以前的脸书公司)等技术公司专注于收购,但大企业越来越多地把拆分和精简业务视为提高其业绩的途径。例如,通用电气公司股票多年来一直表现不佳。股东们确信,如果该公司的医疗、航空和能源部门能够确定自己的道路,拥有更专注的商业模式、量身定制的资本配置和战略灵活性,那么就有望获得更高利润,并更有效地开展竞争。
这种做法似乎对西门子公司奏效了。该公司认为,企业分解有助于其超越历史对手通用电气,并在2021年实现合理利润。但问题仍然存在——为什么大企业表现不佳?答案可以归结为所谓的“大企业折扣”。市场往往低估拥有多样化业务的大型公司股票。如果大企业每个部门的估值都达到所在行业专注于单一业务的公司水平,那么它们的总体价值就会更高。
大企业折扣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与单一产品公司相比,大企业的托宾Q值(实物资产市值与替换价值之间的比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资本经常在不同部门间分配不当。如果总部对部分部门过多分配,企业资产收益率就会下降。
事实上,企业总部更有可能将资本过度分配给一家大企业业绩最好的部门。这是因为,在决定向何处输送更多资本时,他们会审查各部门管理者的提议。那些承诺带来最大利润的部门获得了资金,具体数额由提案中提出的估算成本决定。
但管理者是商业帝国建设者,对管理规模更大的部门有强烈兴趣,因此他们常常夸大自己项目的估算成本。如果他们已经在管理大企业利润更高的部门,那么超额成本将不足以阻止总部划拨资本。尽管如此,这种安排显然并不意味着对资本的最有效利用,因而也就意味着大企业折扣。
然而,放弃大企业模式并非摆脱这一陷阱的唯一途径。更多市场竞争对抑制各部门管理者建立帝国的行为大有帮助,因为这会加大总部向效率最高的项目划拨资本的压力。
这不仅仅是猜测。自20年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面临来自中国企业竞争的美国大企业,就受益于管理人员成本虚报的行为大幅减少。根据1999年至2007年间从中国进口商品年均7%的增长率计算,中国进口商品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成本虚报率就下降15%。
在这些公司生产率最高的业务部门,成本降幅最大,因为此前这些部门虚报最多。然后,这些部门能够继续增加产出,而生产率较低的业务部门则继续表现不佳,甚至出现萎缩。这意味着,效率最高的部门获得了最多资本。
这些变化导致大企业折扣大幅下降——中国进口商品每增加一个标准差,虚报率就下降32%。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出口大企业(对它们而言,来自中国的竞争最激烈)甚至获得了“大企业溢价”。与此同时,没有面临来自中企竞争的大企业出现了大企业折扣增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