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志达:持续拓展“一带一路”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 8 周年。8 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构建起“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主架构,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中国能够保持贸易渠道畅通,大力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复工复产和经济复苏,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一带一路”倡议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表明“一带一路”符合时代潮流,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一带一路”机制建设在双边发展战略对接、重点领域机制创新方面颇有建树,对推动新型全球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也都在学习“一带一路”建设经验。由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延伸到沿线国家贸易投资合作优化升级,再到深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人文合作,以及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的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表明“一带一路”绝对不是简单的中国产能输出和资金输出,而是让各国基于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同参与到这个倡议中来,努力建设一个新型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在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上,联合国秘书处将“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作为联大正式文件散发,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作用的重视和认可。
“一带一路”实践成果丰富。8 年来,我国同140个国家和 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 20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涵盖互联互通、投资、贸易、金融、科技、社会、人文、民生、海洋等领域,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贸易额累计超过 9.2 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超过 1300 亿美元。2020 年,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同比缩水 35%的背景下,中国境内投资者在“一带一路”沿线的 58 个国家实现直接投资 186.1 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 14%,较上年占比提升 0.3 个百分点。世界银行估计,到 2030 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 760 万人摆脱极端贫困,帮助 3200 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成为人类的“减贫之路”“增长之路”“共同进步与繁荣之路”。
“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合作理念深入人心。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彰显了中华民族“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文化理念,这一理念在当今世界深入人心,得到了多国领导人的高度评价。例如,尼泊尔总统班达里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拉近各个成员之间的距离,让世界上不同的文明彼此接纳,和谐共存。萨尔瓦多马蒂阵线副总书记格瓦拉说,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平台向亚非拉以及欧洲等地投资,改善了当地货物贸易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当地民众生活水平,这种新型全球化的方式让我们感到十分惊喜。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被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等有关决议或文件纳入,成为全球治理新理念。
“一带一路”倡议仍面临一些挑战
我们在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成果欣喜的同时,不能忽视其面临的一些挑战,尤其是来自美国地缘政治竞争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政局不稳的挑战。
面对中国的崛起以及“一带一路”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美国近年来不断在亚太地区“刷存在感”,制衡“一带一路”的态势日趋明显。美国于 2019 年提出“蓝点网络”计划,2021 年又提出所谓的帮助发展中国家兴建基础设施的“B3W”计划,意图吸引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对抗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外部大国干预上升的背景下,“一带一路”的发展合作效率和机制建设需要下更大的功夫克服这些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地区许多国家是“转型国家”,正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期和社会局势动荡期。一些国家政权更替频繁化、政局动荡常态化,对“一带一路”建设构成风险。近期,缅甸和几内亚军人政变不仅给中国在这两个国家的投资带来一些不可忽视的风险,也影响到中国与地区国家合作的安全环境。在疫情冲击下,部分沿线国家经济陷入低迷,社会不满情绪累积,一些国家爆发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甚至武装冲突,有的国家恐怖袭击增加,导致这些国家对外合作能力和意愿大幅下降,“一带一路”合作不确定性增加。
拓展“一带一路”广度和深度正当其时
这些挑战虽然给“一带一路”倡议带来一些冲击,但也带来了新机遇。当前,各国更加重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数字化和绿色可持续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们应着手合作模式的完善和创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拓展“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领域。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时期,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用新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来带领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升和升级,这是大势所趋。将数字基础设施这个概念和这方面的实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等于为“一带一路”建设加上了数字的翅膀,如虎添翼。卫生健康、生态环境等问题已成为全球治理的重点议程,也是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和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当前,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医疗卫生与联合抗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合作新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传统领域,这些新兴领域的合作在人才、资金、技术和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积极探索和推进。
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机制。首先,应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基础上,推动自身的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对接。目前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战略对接主要以备忘录、声明等方式进行,对参与国的法律约束力低,合作的随意性较强。为减少我国与沿线国家开展“一带一路”合作的项目执行风险,今后应不断细化对接环节,条件许可范围内将备忘录和声明提升为协定,增强合作文件的法律约束力。其次,应将合作机制多元化,适时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的多边化。目前“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建设还主要停留在双边层次。虽然短期有利于我国与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快速推进合作,但这种单向双边对接机制也存在弊端。因此,我国要适时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的多边化,其中打造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是实现合作机制多边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最后,应进一步推进制度型开放。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需要加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制度型开放,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双向流动,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一带一路”作为区域合作平台,最终目标是帮助沿线国家完善产业链、价值链,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姜志达,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原文载《时事报告》202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