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如何高质量发展?
由“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主办、新华社国际高端智库舆情研究中心承办的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国际智库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与会智库专家分享了“一带一路”在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民生、抗疫物资供应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并就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现将专家观点摘编如下: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毅宏: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第8年。“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到行动,从方案到实践,由愿景化为现实。“一带一路”建设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精耕细作的“工笔画”阶段。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风雨同舟、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去年,中国与沙特、中国与埃及贸易均实现增长。中国已连续多年是沙特、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当前,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议题。中国和中东国家的一批高端智库,相继推出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通过深入分析现状,探索实践对策,开展理论研究,有力推动了“一带一路”研究成果生产和流动的价值链不断延伸。未来,中阿智库应及时推出相应的公共产品,助推“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行稳致远。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院长梁昊光:“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主要有:一是全球数字贸易的普及与蓬勃发展,为数字丝绸之路带来了巨大的机会。跨境电商、工业互联网、5G等技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存在巨大空间。二是“一带一路”对外贸易投资已经在推动全球的产业转移,推动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构。在“一带一路”共建过程中,在防疫、复产复工过程中,也将带来新的机会。三是随着美元信用的下降,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不断扩展,金融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市场机会增加。四是在公共卫生领域,“一带一路”公共卫生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层面都有新的发展机会。五是要在传统能源、交通等互联互通之外,强化新领域的连通,把“一带一路”建成绿色之路、减贫之路,让绿色发展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研究所所长祁欣:新发展阶段,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应从几方面深入开展合作。一是继续守护人类健康安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合作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促进全球医药物资可及性与便利性;继续加强公共卫生科技研发交流合作,建立技术攻关高效联动协作机制,加强公共卫生经验交流推广;继续加大援助力度,协助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抗疫防疫。二是继续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继续推进全方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自由流通;继续促进各国更高水平开放合作,在更广领域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带动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把握工业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继续落实共建成果惠及民生,让更多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参与全球分工并从中获益。三是继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建生态文明,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继续完善合作机制,宣传环保理念,开展民间合作,让绿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继续推动绿色贸易发展,开展绿色投资合作,强化绿色金融支持,促进落实全球可持续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发改委)国地所主任、研究员卢伟:中欧班列已成为欧亚地区互联互通的重要标志,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旗舰项目。截至2021年8月底,中欧班列已铺画73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70多个城市,运输货品达5万余种,物流配送网络覆盖欧亚大陆全境。疫情期间,“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内外循环的关键衔接,为世界经济的复苏贡献中国力量,成为各国携手抗击疫情的“生命通道”和“命运纽带”。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趋势日益明显。后疫情时期,“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项目都将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区域供应链、产业链网络的完善,RCEP等区域贸易协定的落地将推动区域新型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进而在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中发挥重要作用。
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教授、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家米歇尔·舒勒:铁路运输是空运、海运的重要补充。中欧班列已成为防疫物资运输和欧亚各国恢复经济的“生命通道”和“贸易纽带”。在当前全球特殊背景下,交通系统的紧密连通尤为重要。近年来,各国为扩大亚欧铁路网所做的努力卓有成效。建设好铁路丝绸之路,首先,需要进一步推行操作和管理流程的标准化。虽然不同国家铁路轨距难以统一,但是在管理方面,区块链解决方案等现代化概念是可取的。其次,丝绸之路并非是一条路,而是一个网络。它可以在区域之间进一步扩展,也可以与其他运输方式相结合。丝绸之路见证了国际合作的累累硕果,未来开展国际合作和跨文化协作将具有重要价值。
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交通物流教授库尔特·博德维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全球的物流供应链受到重创。德国和中国有着非常紧密的经济往来,在“一带一路”上有着不同的联系和连接,这对确保经济正常运行至关重要。中欧班列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有利于减排。新丝绸之路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项目,能帮助新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这也和欧洲复苏计划紧密关联。“一带一路”倡议能让我们实现全球合作,能创造非常多的就业机会,让很多国家实现新的发展机遇。我们需要换个角度去看待世界减排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等目标,将其与“一带一路”倡议整合在一起,通过全球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胡必亮:通过中德“一带一路”中欧班列沿线调研项目的深化,可以组织大学、企业形成联盟,进行物流产业的深入研究。首先,通过调研,推动出台“一带一路”合作相关的政策。基于调研当中收集的问题或者数据,给不同国家提出政策建议。其次,更加密切地与企业进行合作,与更多企业家交流。让企业从合作当中真正获利。此外,在“一带一路”区域高校,可以联合开展研究,深化标准研究,深入研究陆路、空路以及海路的连接,构建整体的交通网络体系。
中华文化学院中华文明研究中心讲师孙明霞:依托“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一要在“一带一路”研究中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一带一路”背后的中华文明因素。二要调动中华文化资源,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产品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让境外民众态度软化、观点变化、感情转化,最终实现以文化人、民心相通。三要找准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和情感共鸣点,把中国特色与沿线国家的接受心理结合起来,把我们想讲的与境外民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四要把握“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的基调,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五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特别要抓住典型案例来讲中国故事。通过讲事实说服人,讲故事打动人,讲情感感染人,讲道理影响人。
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倪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五大基石。新冠肺炎疫情正在重塑世界格局。青年失业、学生辍学、技能不匹配以及其它教育相关社会问题在未来几年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多边主义、开放主义和非排他性,仍是应对世界变革的金钥匙。为进一步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教育要扩大目标群体。海外华人华侨是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最佳“润滑剂”,他们使用两种语言,跨越两种文化。我们要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解决海外中资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子女后代的教育问题。同时,我们也应积极推进汉语教育国际合作,支持海外华人发展汉语教育,满足世界各国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的需要。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活动联系最为密切。基于目前已有的经验,我建议职业教育提供者与大型国有企业携手“走出去”,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分享我们的教材、教学计划、专业标准、以及我们在学习和教学方面的最佳实践方案。教育活动要善于利用当地企业等社会力量,从而更容易获得资源和公众信任。同时,要努力实现与当地资格证书、技能考核标准、课程标准、培训和实验标准的对接。中国要深入参与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教育领域活动,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教育作为各国人文交流的载体,将为“一带一路”谱写新的篇章。
“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理事、 韩国“一带一路”研究院理事长崔载千:“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重视青年交流合作。引导青年带头讨论、学习,去除差异,留下共同点,达成共识,实现民心相通。韩中关系不应被局限于经济关系。韩中交流最重要的不是政治交流,也不是经济交流,而是文化交流。“一带一路”是一个巨大的文化交流平台,应该在这一平台上,实现双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