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到51%,“一带一路”投资安全指数进入加速提升阶段

发布日期:2020-10-26 15:07:32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作者: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安全指数为例,2013年是37%,现在超过了51%。它已经超过了50%这个临界点,之后还会有一个加速度的提升。

自2013年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已经走过七个年头。截至目前,已有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同开展了超过2000个合作项目。七年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情况怎样了?中企“走出去”遇到风险如何应对?带着这些问题,近日,中国一带一路网记者来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对院长梁昊光进行了面对面采访。 

梁昊光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一带一路”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该实验室长期跟踪“一带一路”相关数据,聚焦“一带一路”投资安全、人文外交、语言战略规划等研究方向。在采访中,梁昊光透露,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安全指数已经超过50%这个临界点,之后将会加速提升,未来投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 

37%到51% “一带一路”投资安全指数进入加速提升阶段 

中国一带一路网:“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七年来,其实也为中企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根据您的研究,目前中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的整体情况是怎样的?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梁昊光:从目前来看,“一带一路”从倡议到规划,从概念到实施,从大写意到工笔画这个过程是七年的时间。随着大的国际合作趋势,企业的发展一是往深里扩展,已经从早期的基础设施领域扩展到多个领域。二是在应用服务的门类上也加深了,比如从基础行业拓展到服务行业和高科技行业。三是企业的布局也更深了,合作国家多了。 

比如说旅游行业。随着国与国之间多边合作的加深,连带促进了项目的连接和人的交往。这种效应就是从投资基础设施到领域的扩张和延伸,然后到人的带动,再到经济效益的产生,整个过程其实在短短的六七年当中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确实是做到了到工笔画的阶段。 

中国一带一路网:合作比较深的领域具体是哪些?有没有国别或区域的不同? 

梁昊光:现在合作比较深的领域当然是基础设施,包括港口、机场、水电站等,这种合作给东道国带来了深刻影响和发展的曙光。比如说水电站项目,它能改善农业问题。农民增收了,民生问题就显而易见地解决了。慢慢的合作的领域增多了,比如说我们的信息通信技术、高科技行业、生物医药等等这些领域的合作都在加深。然后又通过自贸区、合作园区的方式,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形成了规模,通过这种产业上下游的方式,快速地在这些国家集聚,带动了产业链的发展。 

从目前的合作深度来看,从基础性的,到服务型的,再到科技领先型的,合作的领域不只是一个单项或一个面的推进,而是一个立体的推进。这种合作在中亚5国,东盟、中东欧17国这些地区都能够特别显而易见地看到。 

同时经过我们在数据上的研究,发现合作的趋势越来越好,接受度越来越高。举个例子,根据最新数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占到了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30%以上,而且贸易内容的技术含量成分也增加了。 

我们今年对全球投资、国别等问题做了一个数据上的统计分析。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安全指数为例,2013年是37%,现在超过了51%。它已经超过了50%这个临界点,之后还会有一个加速度的提升。所以我觉得未来合作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中国一带一路网:您是如何统计分析这个投资与安全指数的? 

梁昊光:我们是对所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做的综合研究,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会有一个具体评级。有一些指标确实是分化的。比如,有些国家是政治安全性提高了,但是它的经济、投资带来的周期,还有融资保障的指标是下降的。增长比较快的,还是在人文交流层面,这是个特别难得的现象。 

中国一带一路网:您觉得“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合作情况改善,原因在哪里呢? 

梁昊光:我觉得原因首先在于他们对“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国际多边合作理念的认同。其次,这些合作项目是有实质性的成效的,确实是在改善当地的经济社会民生。 

比如在“一带一路”最典型的项目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中,从项目的推动到建设的进度,以及老百姓对这些合作内容的认同,都在逐步的改善。再如,广东企业在国外建立高技术工厂。这种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就会改善东道国的产业结构,给整个产业链带来变化和推动。这种变化可能在一两年的短期内看不出来,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变化是会体现出来的。 

这种特征在东盟国家体现比较明显。在整个东盟10国,像港口、铁路等等这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比较长,投资规模比较大,但是随着项目的落地,会给他们带来很明显的影响。 

产业园 抱团合作应对出海风险 

对走出去的企业来说,机遇与风险并存。近来,个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局动荡,引发国际关注。8月,白俄罗斯国内反政府示威活动爆发;9月,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在纳卡地区爆发新一轮军事冲突;10月,吉尔吉斯斯坦爆发严重抗议活动。 

中国一带一路网:对企业走出去来说,在当地会面临什么风险是一个关注点。企业出海一般会面临哪些风险? 

梁昊光:企业走出去的风险有很多层面。首先在发展阶段层面,需要了解不同国家发展的阶段和进度不太一样,这是作为企业家首先要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 

比如说“一带一路”上的很多国家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它的资本量、提供的产品都处在这个阶段,所以你要投资哪些项目、哪些门类,需要对这些情况做一个了解。此外,对目的国的政策、法律法规、税收、劳工信息等信息了解不足,信息不对称也会带来较大的风险。比如说在有些国家,你的投资收益是不能带走的,你要继续在这个地方再投资。 

其次在人文层面,因为“带”宽“路”长,沿线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宗教和习俗。文化差异也会影响用人用工、产业落地等方面。再加上新冠疫情,国际资本市场、供应链市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对我们的中企“走出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其实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险呈现方式,我们会碰到形形色色的案例。以安全性问题为例,如果你去一个政局、社会形态很不稳定的国家投资,可能就会遭受损失,有些人甚至还遭受生命安全的威胁。此外还有劳工问题、度假制度问题等等。其中一些风险都是事先没有做好功课、在了解不够深的情况下发生的。 

中国一带一路网:您刚才也提到,有些国家安全风险比较突出,这些国家大致在哪些区域?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梁昊光:比如中东、北非地区。在政治风险层面,政党更替是最大的风险。比如我跟一个国家的总统刚刚签好协议,下任政府上台之后,他可能就不认可了,所以风险就非常大。有些项目都是投资上百亿美元的,比如一些化工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带来的问题就非常严重。 

比如说旅游行业。国内有好多在国外开酒店、开民宿的,但是碰到疫情,都关门了,然后投资就收不回来了,所以这样的非政治因素的自然因素也挺多。另外像金融风险、汇率、货币稳定等等这些问题,也是非常令人头痛的。这样的案例也非常的多,从我了解的数据上来看,遭遇金融风险的1亿元以上的规模投资项目,在2018到2019年都超过了五六十个。 

中国一带一路网:所在国政党更替以及自然灾害,这些风险其实对个体来说比较难规避,那怎样才能把风险尽量降到最低? 

梁昊光:有好几种途径可以降低风险。一是要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借助国家机构和智库了解更多信息;二是跟本土公司进行合作,这是化解风险的一个特别好的方式。因为本土公司熟悉当地的政策、文化和市场;三是借助已有的大型中资机构、央企和园区。比如中白工业园,它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工业园区,在跟政府沟通、与周边合作方面都处理得非常好。在园区内投资就可以“抱团取暖”,这也是规避风险的一个方法;第四,最好的方式还是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比如投资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运营能力的提升。如果你有很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事。 

在东道国政局不稳、自然灾害这种风险面前,企业还是要做好本身的工作,保障生产经营正常进行,把经营的有关信息了解的更透彻,并适时在人员、投资规模、产品产出的结构性问题上做一些动态调整。 

比如在疫情期间,生物医药项目、电子商务等需求增加,而生活消费、都市型工业需求降低,所以就要根据这种情况做动态调整。目前来看,服装等生活消费品的需求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为随着疫情到来,很多国家的民众出行不便、收入降低、消费能力下降。 

甄嬛传 中国话  中国文化产品“吸粉”东南亚 

除了经济合作,“一带一路”还有民心相通的内涵。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和民众基础”,民心相通建设能够增进沿线国家民众的友好感情,从而推动经贸合作。而人文交流是民心相通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可以推动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相互欣赏、理解和尊重的人文格局。 

中国一带一路网:您刚才提到,“一带一路”沿线的人文交流增长较快,您指的是哪些方面的人文交流?能给我们举几个具体区域的例子吗? 

梁昊光:比如东南亚的很多国家,他们对我们的文化产品需求比较大。我们监测的数据也能体现这一点。第一是游戏产品。现在智能手机等终端产品在东南亚国家越来越普及,中国开发的游戏在这些国家很受欢迎;第二,我们的综艺产品增长也很快;第三,我们的线上教育产品在东南亚国家也大受欢迎;四是这些国家学习中文的热情也在提升。 

不仅是在东南亚,在其他地区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像巴基斯坦以及中东欧国家,他们对学中文,对武术、美食、服装之类的中国传统文化都有很大的热情。甚至在英国和北美国家也是。比如说在伦敦的金融区,很多高级金融人士对汉语班特别感兴趣,都以学中文为荣。他们有一个共识就是如果现在不学好中文,以后就没法跟中国人合作了。美国、加拿大很多精英人士也都在学中文。比如特朗普的外孙女说中国话、唱中国歌、写中国字都很有范儿。英国威廉王子的两个小孩也是,小小年纪就开始学中文。索罗斯的孩子中国歌唱得也很好,一家人自谈自唱中国歌曲、跳中国舞,他们觉得特别有意思。 

中国一带一路网:您刚才提到“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学中文的热情很高,中国的文化产品也越来越受欢迎,您觉得原因是什么呢? 

梁昊光:他们学习中文有几个很实际的推动因素。第一,他们觉得学中文之后,有可能到中资公司工作,他们的就业、工资水平就会提高;第二,他们认为说中国话、唱中文歌很时髦,这也是在东盟和东南亚国家里一个特别好的现象。 

在文化产品上,据我了解,泰国人特别喜欢我们的《甄嬛传》,因为他们觉得跟他们的文化认同特别有结合点。另外,中国人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都在提高,融合的视角也在开放,所以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同,我觉得不奇怪。 

中国一带一路网:是什么在推动“一带一路”路线上的文化交流呢?有没有什么代表性的机构? 

梁昊光:目前,“一带一路”上国际交流的机构总的来说是偏少的。因为我们有14亿人口,有非常多的人要跟人打交道,有非常多的领域要交流。 

现在需求越来越多,推广机构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一是在官方指导下开展的机构;二是有很多民间机构也在推动文化交流。其中一种是智库的学术交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轨外交”,这种功能其实是非常好的。还有一种是民间的中小型公司。据我了解,有好多民间的中小型公司都在有意推动这样的项目。比如说一些大数据服务公司,它们会针对某些国家或行业的需求做综合性的分析。这种深度的、专业性的服务,就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做的更好的补充。 

中国一带一路网: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这对“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有什么启示?未来的趋势是怎样的? 

梁昊光:在文化的多元交流中,相互理解和认同是非常重要的。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学习西方的科技教育、流行音乐、产品设计等。在这个过程之后,现在我们在互相学习。这种互相学习的态度是非常好的,借鉴各自文化的优秀部分,然后共同推动合作,增进相互理解,这也有助于我们下一步构建命运共同体。 

在下一步国际合作中,文化的交叉融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所以有人说,在“一带一路”的“五通”里,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就是民心相通。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这一点也体现的特别明显:民心相通了,投资、经贸合作,以及政府层面的认同就多了,障碍也就减少了。 

虽然互学互鉴的进程在加快,但同时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看到这种局面后,有一些意见领袖觉得没有优越感了,他可能就不乐意了。但事实上,互学互鉴推进的速度和层面,不是能被一两个意见领袖所左右的。 

整体上“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的层次和效果都是非常好的。我们从文化产品、文化认同、文化理念、价值观等方面都做了数据跟踪。数据显示,这种趋势都在朝特别积极的方向推进。 

“逆全球化”等于“脑萎缩”  带来致命影响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加深去全球化趋势。受疫情影响,一些国家“逆向操作”,提出产业链回流国内,推行单边主义。梁昊光认为“逆全球化”带来“致命影响”,“一带一路”要发挥带动多边合作的作用。 

中国一带一路网:近两年国际合作环境受到挑战,逆全球化、单边主义等现象抬头,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倡议,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我们怎么应对?需要做调整吗? 

梁昊光:近一年多以来,逆全球化、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现象确实在抬头,特别是在单个的某西方发达国家,体现的特别明显。 

首先,我个人认为单边主义或保护主义的抬头,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在全球化过程中,在 WTO规则等共赢的国际规则推行得很好的进程中,你实行保护主义、逆全球化这种行为,从价值观的判断上,首先就是不自信。 

其次,从逆全球化产生的效果来看,一是缩小资本量、降低资本活跃性;二是缩小市场、降低市场规模;三是它使得保护机制缺少多样性,变得单一化。所以,孰优孰劣其实是非常明显的。逆全球化我觉得只是暂时的一种自我保护形态,全球化的趋势不会变。 

第三,逆全球化是不会长久的。这些人并不傻,他这样做可能就是出于一个短期的目的,我估计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面前他会很快做出调整。其实好多新兴发达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分化。既然出现分歧了,说明大家看到问题存在,这就说明它是不对的,是不可持续的。 

逆全球化可能会对发展机遇造成致命影响。比如5G等高端技术,如果不在多边合作的背景下发展,搞保护主义,破坏的不只是高端技术在国际上推进的速度,同时还会降低自己的市场份额和活跃程度。打个比方,这就好比脑萎缩,如果你把这种核心的东西人为缩减的话,脑的萎缩就会令你的四肢、行为、行动发生萎缩,这个是比较致命的。所以我觉得他们应该能够意识到脑萎缩带来的这种负面作用。如果他们还是活在自我认同的观念里,未来会丧失很多的市场和机会。 

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它的责任意识降低了。它自己发展起来了,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迫切需求没有被兼顾到。从道义上来说,它是站不住脚的。 

而多边主义、多元合作会促进更好的发展。我们在做“一带一路”研究的时候,也会发现为什么中国会推动全球化的政策、提供国际平台?比如我们要举办进口博览会、科博会等等。我们要做的就是创造更好的机会,更好的帮助发展中的国家和人,满足他们的最低发展需求,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中国一带一路网:所以我们还是要走自己的路,专注做好全球化的“一带一路”建设? 

梁昊光:对,我们不仅要做好自己,我们还要更好地带动和推动这样的多边合作,应该发挥这样的作用。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