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中国企业“走出去”遭遇金融风险 专家建议加快提升中资机构服务能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21日讯(记者 李方)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在海外投资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类风险问题也随之而来,最典型的如“华为孟晚舟案”。如何加强中国企业金融安全保障?如何监管并警惕中国企业“走出去”进程中遭遇的信息泄露等风险,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针对这些问题,10月19日,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举办“中国企业‘走出去’防范金融风险专题研讨会”,会上贾康、魏加宁、张承惠、黄剑辉、徐阳、金海年等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讨并给出建议。
风控体系不完善、预警敏感性弱造成企业被动
华夏新供给经济研究院院长贾康表示,孟晚舟案影响已超越司法层面,引发全球关注,其中有诸多风险点,对其他中国出海企业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一是美国布局时间之久,二是美国调查触角之广,三是外资银行可能配合美国长臂管辖而牺牲中国企业。
贾康表示,中国需要提升企业(特别是深度介入全球化的企业)的风险意识,引导选择安全的金融合作伙伴,同时还应在外资金融引进过程中,建立有效的防范、预警和监管机制,避免“引狼入室”。
从宏观角度而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原巡视员、研究院魏加宁指出,关键还是要把握好中美关系大的走向,从国际大格局来研判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遇到的困难,一是可以参考日本等国家与美国解决贸易摩擦的经验教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要善于以柔克刚,避免硬碰硬,同时,要在有所作为方面,在与外资企业和金融机构合作过程中,要设立必要的屏蔽机制,强调契约精神,保障金融安全;二是要学习日本的做法,中国的金融机构要跟中国企业一起“走出去”,为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三是全球化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不可能什么都自成体系,都要“大而全”,“小而全”,中国企业要在某些重点领域发挥自己的优势,做精做强,在产业链中某些关键环节技术或设备成为“隐形冠军”,从而形成相互制约、互利共赢的局面。
针对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金融风险,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合伙徐阳总结说,主要风险包括境外上市融资的风险、境外投资并购的风险、汇率的风险、反垄断风险、债务风险、政治风险等六个方面。徐阳表示,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企业要直面自身问题,坦诚相待,树立信誉;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向善,遵守秩序。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同样表示,中国企业往往会忽视所在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差异所带来的文化风险。“从全球化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无论国家还是企业的发展都来自开放,要把握好企业、政府、第三方(国际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等)定位,做好在境外投资经营活动的自身安全防护。”
提升中资银行服务能力 加快技术和咨询服务国产化
据英国《金融时报》披露,汇丰银行由于自己的问题被美国司法部盯上后,为逃脱处罚,同意在其他案件中“配合”美国司法部的调查,华为公司成为这种“配合交易”下的受害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张承惠指出,中国企业海外遇到如信息泄露等金融风险的原因,一是中资金融机构服务能力不足,二是国外的金融监管模式和监管重点和中国存在巨大差别,中资金融机构尚难适应,三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打压力度不断加大,致使中资金融机构在服务“走出去”企业方面的服务缺失,中国企业只能依赖外资金融机构提供相应服务。
对于如何应对,张承惠建议,第一,参考国外经验,建立对外国投资的安全审查机制;第二,设立“一带一路”的结算银行,避开美国的长臂管辖;第三,提升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第四,加快中国金融体制机制的改革,使大多数金融机构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加快技术和咨询服务行业的国产化,减少对外资金融机构的依赖,提高金融监管的科学性和对市场的适应度,逐步使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形成合作式的监管。
“中资企业和中资银行应该搭建成‘航母舰队’。”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同样表示,中资银行需要加快国际化,中资银行应该跟随企业。
此外,黄剑辉建议打造一个金融领域的“滴滴出行”,即中资银行服务中资企业出海的数字化平台,形成中国企业链接金融机构的平台,各家金融机构同时在线,为中国企业提供跨境的贸易结算、投资、融资、交易、租赁等多方面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