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国公司:于全球化变局中打造稳健的产业链

发布日期:2020-10-14 09:09:40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作者:赵姗
企业只有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战略,更好地融入全球化商业经营体系,打造全球化合作生态,才能在行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的突破。

日前,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了2020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榜单及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20中国跨国公司100大海外资产总额为104526亿元、海外营业收入为73307亿元,分别比上年提高9.87%、15.49%。 

每年发布的中国跨国公司百强榜,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跨国公司的进步与发展。当前,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企业只有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战略,更好地融入全球化商业经营体系,打造全球化合作生态,才能在行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的突破。 

国内外严峻形势加速企业创新转型 

在新时代宏观环境的影响下,企业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战略发展研究中心总经理苏翔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企业面临的国际形势包括:一是国内外严峻形势加速企业创新转型。技术壁垒的压力势必倒逼国内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战略转型、创新商业模式。二是疫情造成贸易的不确定性增加。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企业特别是依靠进出口发展的企业需要自我思考。三是要素成本上升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更强烈。企业在未来发展中需要关注产业新要素,特别是技术、人才。四是新旧动能转换迫使企业集约型发展。行业龙头企业寻求模式创新,跨行业带来的竞争压力也迫使企业思考如何保持自身的竞争力。五是国际化压力越来越大。贸易壁垒和“逆全球化”对我国企业由快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 

苏翔认为,企业面临的国内形势包括:一是粗放式的投资环境已经难以维持高增长。5G、数据中心等行业都需要专业技术产品才能实施落地,对于企业发展如何融入到国家方向中提出了新挑战。二是优势企业的跨区域投资和垂直整合给本地企业带来压力。央企深化改革特别是垂直整合进程加速,要求区域本地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构建新的竞争力。三是区域战略发展布局对企业发展带来压力。对“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等发展战略布局外的企业发展如何保持要素吸引、如何融入区域融合发展战略提出新要求。四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动能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产业变革的加剧、技术演进的迅猛、产业边界的融合对于企业如何布局新方向带来思考。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消费结构转变,给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空间。在大环境下如何保持原有竞争力,如何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如何瞄准未来战略方向,都是企业在‘十四五’前期需要做深入思考的问题。”苏翔说。 

以合规经营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疫情之后,跨国公司在全球供应链、工作模式方面,也将发生深刻改变。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副所长丁继华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布局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首先,跨国公司将检视原有全球供应链体系的脆弱性问题,将重构全球供应链,实现布局多元化,以防止因区域性或国别性、突发性事件出现导致企业面临断供的风险。其次,跨国公司将在涉及公共安全与战略性产业领域加大在母国投资力度,增加在国内自我供给能力。当然,从打造全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跨国公司也会加强全球供应链的国际合作。 

“与此同时,疫情之后,大量的跨国公司也会把疫情期间采取的灵活工作模式保留下来。”丁继华说。 

丁继华认为,企业实施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战略,需要重视改革开放的经验,以根植中国的理念、开放合作的胸怀、国际化的视野,对全球商业信息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进行整合,才能在双循环中取得突破。当前,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外部监管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增加,企业融入全球化商业经营体系时,不仅要关注资源禀赋、成本、效率等因素,还需要考虑他国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价值观等因素。 

“企业只有把握国际经贸规则的变化,尊重公司母国及经营所在国的法律法规与国际通行规则,以合规的经营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监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才能打造出稳健的全球产业链。这样,也能更好地促进企业参与到国内循环,从而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实现战略目标。”丁继华说。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