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丝绸之路”的前景与挑战

发布日期:2020-09-27 09:13:31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作者:
根据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的报告,截止2020年4月, 中国已经同英国、韩国、沙特等16个国家签署了关于“数字丝路”的合作备忘录,超过80个项目正在推进当中,总额超过790亿美元。

尽管“数字丝绸之路”面临国内网络监管机制和其开放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遭遇美国的围追堵截,但其成本和资金优势, 决定了“数字丝路”仍是多数欠发达国家的首选。


(一)“数字丝绸之路”的战略规划和落地

“数字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15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外交部共同印发的白皮书中—— “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此后,国务院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规划中,也强调了海、陆光缆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互联网丝绸之路”以及“中国-东盟信息港”。

很快,相关的概念随着一系列的国际会议就进入了“一带一路”倡议的主流话语体系中。此外,习近平主席还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倡议的范畴,迈入外太空领域——他称之为“空间信息走廊”。一系列不同的叫法,都指向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数字互联计划: “数字丝绸之路”。继海上、陆上丝绸之路之后的第三条路。

关于“数字丝路”的主要内容,习近平主席曾在“一带一路”论坛开幕式上有所表述,包括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此外,国外智库也都对此有所提炼。美国外交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将“数字丝路”涉及的领域归纳为四个方面: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前沿科技、数字经济以及互联网和尖端科技的国际标准制定。

关于“数字丝路”的实际进展,根据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的报告,截止2020年4月, 中国已经同英国、韩国、沙特等16个国家签署了关于“数字丝路”的合作备忘录,超过80个项目正在推进当中,总额超过790亿美元。

(二)“数字丝路”目前面临的困难

尽管自实施以来,“数字丝路”取得了大量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目前仍面临着一些困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点,也是最为显著的一点, 当前“数字丝路”面临着国内网络监管机制和其开放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中国当前推行的网络安全和情报法案其中的一些内容,与当今国际上通行的数据保护和网络安全条例相悖。同时也因为这个原因,中国一些私营企业也被部分西方国家认为与中国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被拒之于市场外。此外,中国国内对于跨境数据流动设置的壁垒和宽松的数据隐私保护条例,也使得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下风;

其次, 许多只是出于经济考量而开拓市场的中国私人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国际政治环境中,被迫卷入到地缘政治中,从而遭受从未有过的困难。例如在2000年初期,华为和中兴在其他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时几乎没有遇到阻力,同样的还有生产监控设备的海康威视等企业。而现在,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他们在海外市场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

第三, “数字丝路”被美国视为威胁,以美国为首的联盟正在构建替代品,以此遏制中国“数字丝路”的影响力。最为典型的就是2018年特朗普政府在“印太战略”框架下提出的“数字互联互通与网络安全伙伴计划”(DCCP),该计划下美国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力图扩大美国科技产品对外出口,增强和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联系。

(三)“数字丝路”的发展前景

尽管现在面临不小的困难,但“数字丝路”未来的发展前景仍较为乐观。很多智库在对“数字丝路”表达批评的同时都不得不承认其优势。正如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在其9月的最新报告中指出: 中国在成本上的优势,以及在资金上提供的援助,都是独一无二的。的确,对于大多数经济欠发达国家而言,当前的优先任务仍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而在这其中首要考虑的也是建设成本,而非安全隐私问题。在这方面, “数字丝路”仍然是目前欠发达国家的首选。

但如果“数字丝路”项目想要在中东欧甚至西欧地区取得成功,那么上述问题,尤其是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问题,就必须得到解决。 一方面可以考虑与国际标准接轨,例如加入APEC跨境隐私规则体系,或者与欧盟等区域性组织就数据保护等达成协议; 另一方面可以修改国内涉及互联网安全和情报的条例,在商业公司和政府之间划定更为清晰的界限。

来源/海国图智研究院(有删减)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