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制造业有面无厚度,中印经济互补合作潜力大
印度能否成为“世界工厂”?专家分析认为,虽然印度具有人口红利多、与国际接轨程度高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着基础设施条件差、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法律过于僵化等诸多障碍。印度在短期内想成为“世界工厂”还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印度制造业“虽然面不小,但没有厚度”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蓝建学认为,在中美贸易争端背景下,国际上不排除有部分企业向中国之外进行布局,但恐怕一时还难以与中国规模巨大的市场和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切割。作为“潜在备胎”的印度在基础设施条件、电力供应保障、人力资源熟练度及上下游产业链齐全性等方面,远未做好充分的承接准备。制造业是工业化最重要的基础,不仅包括大型的钢铁厂、化工厂等,还要有便捷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等基础设施配套,此外还需要有大量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可以说,现在的印度制造业“虽然面不小,但没有厚度”,与中国相比工业化基础相比还非常弱。此外,印度工业化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其他缺陷,如行政管理低效、开放市场建设滞后等。
二、印度的优势和劣势
蓝建学表示,印度的优势一是人才国际视野宽,创新能力强。高等教育机构使用的教学语言多为英语,高校学生能够比较直接顺利地获得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信息。印度大学教育比较重视创新,学生创新能力较强。印度某些大学和专业学院已在国际上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其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二是国际环境相对宽容,具有相对友善的外部发展环境。由于印度处于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美西方等域外大国纷纷对印度进行拉拢,客观上有利于印度的招商引资。三是金融体系比较健全,银行结构合理。印度拥有运转状况良好、历史悠久的金融体制。印度的金融体系改革更为全面、速度更快。印度资金的利用效率也比较高。至于劣势,有以下几点:
一是印度人口受教育程度太低。因此人口再多,也很难转变成制造业所需的人口红利。如富士康进入印度近三年后,仅招到约10万员工,而原计划是5年内招100万。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配套设施来完善,例如道路的修建和水电的配套,而印度的电力供应严重不足。三是产业链无法整合。中上游制造业对钢铁制造和机械加工等有很高要求,这又是印度的弱项,印度在各方面几乎都严重依赖进口。四是僵化繁复的劳工法。印度劳工保护之严、之密、之繁琐,不亚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一个企业进入印度市场,仅在劳工方面,为了不违法,就需要了解清楚近250部法律。这250部法律,从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资、加班、休假,到裁员、解雇、倒闭,无所不及。
三、中印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中印两国均为发展中大国,也是主要的新兴经济体,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经济互补性较强,合作潜力巨大。中国长期保持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而印度是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2019年,中印贸易额已增长到近1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印出口767.1亿美元。蓝建学表示,印度的商品和服务在开拓中国国内市场方面拥有着巨大潜力。投资方面,约1000家中国企业在印度累计投资80亿美元。印度企业也积极拓展中国市场,对华累计投资近10亿美元。印度在电信和交通基建领域有巨大的投资机会。两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机会也很多,双方可以第五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为重点促成一批标杆合作项目,积极营造良好投资及发展环境,为双方企业发展提供便利。此外,中印可广泛开展地区经济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互联互通,实现优势互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各国真切地感到大家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例如,近日美国施压印度出口更多的羟氯喹—一种未经验证的治疗新冠肺炎用药,但印度用于生产此药的活性成分API有90%直接来自中国,离不开中国的供应。中印在制造领域拥有巨大的合作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