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携手做大能源领域蛋糕
自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一次会晤于2009年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后,中俄在经贸、能源、基础设施、金融、航空航天、人文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取得积极进展。
“毫无疑问,能源领域是中俄经贸合作的支柱领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宇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尤其是即将部分开通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这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俄媒称,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境内段“西伯利亚力量”管道从12月1日起开始对华供气,这比预定日期提前了20天,原本计划于20日开始。2014年5月,中俄企业签署了为期30年的沿东线对华供气供合同,管道从俄东西伯利亚的气田延伸至中国东北部边境,年供应量为380亿立方米。预计从2020年后的30年内,俄罗斯将向中国市场供应1万亿立方米天然气。
中国石油国际事业公司俄罗斯公司总经理王海燕表示,俄罗斯天然气进口将增加中国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市场供应,并为市场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供应通道,同时在价格上,俄罗斯天然气的价格也会比中亚天然气更有竞争力。
目前,中俄能源合作已经从单一的贸易往来发展到具备贸易、投资、港口和管道建设以及融资等领域,中俄间的能源战略性合作项目不断推进,比如中俄原油管道、东线天然气管道、亚马尔液化气等,能源产业上中下游一体化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俄罗斯石油股份公司总裁伊戈尔·谢钦表示,具体来说,中俄合作案例有很多,比如中国石化与俄油公司合资建立的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中俄原油管道)的建设和大额原油贸易合同的签署,俄罗斯过境哈萨克斯坦对华增供原油的合作以及双方能源的下游合作项目天津合资炼厂等。
“中俄能源合作在金砖国家当中具有优势。”陈宇表示,首先,中俄相邻,俄罗斯西伯利亚与中国的新疆地区联系紧密,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的东北地区毗邻,且中俄边境口岸众多,使得中国从俄罗斯进口能源较为便捷,双方合作在地里位置上具有天然便利性;其次,中俄经济结构具有互补性,中国能源需求量大,市场比较短缺,而俄罗斯能源的出口能力强,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输出大国。再次,与俄罗斯相比,印度、南非和巴西这三个金砖国家的能源储量并不丰富,南非和巴西距离中国也较远,中国与之合作难度较大;最后,印度、南非和巴西距离俄罗斯遥远,俄罗斯出口能源的成本也会增加。
陈宇称,目前,俄罗斯和印度存在一些能源合作,但规模远远比不上与中国的贸易量,而且俄罗斯和印度主要通过船只运输石油,天然气等其他能源贸易开展的比较少,因为天然气依赖管道运输,由于基础设施不便,他们开展这方面的合作很难。
此外,目前中俄一些贸易往来以人民币结算,这也有利于中俄之间便捷地完成清算,减少时间成本。记者了解到,过去10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增长超过1.5倍,达1100亿美元。俄罗斯对华能源产品出口量增长2倍,成为中国最大的能源供应国。10年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超3亿吨原油、5500万吨成品油、1.5亿吨煤炭和200亿千瓦时电能。
中俄能源合作优势明显,但同时也存在风险、挑战。业内专家称,俄罗斯的投资政策不透明,清廉度较差。俄罗斯有些政策朝令夕改,契约意识、规则意识不强,这都制约着中国对俄罗斯能源领域的投资。
陈宇认为,中俄能源合作面临最主要的障碍是如何在比较大规模的项目合作中兼顾对能源的战略需求和项目实际经济性的问题。例如,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迟迟没有签约,一方面是因为管道的走向没有确定,另一方面,双方还需要探索如何在经济上变得更可行,“近些年,中俄已经通过创新合作模式、拓展思路,在一些新项目上逐渐地解决这些问题。”
“另外,中企在俄罗斯投资需要关注双方务实合作理念的差异。”陈宇表示,中国比较讲究互利共赢,投资项目时考虑的多是对双方明显的经济优势;但俄罗斯,因为地广人稀,有时候会注重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例如,俄罗斯国内有些舆论会关注合作项目是否将导致国家的经济独立性受到损害,是否会形成对邻国能源资源出口方面的依赖,以及生态等方面的问题。
对此,陈宇建议,中企未来在俄罗斯能源领域投资时,需多关注俄罗斯的国情,因为俄罗斯在民众意识、技术标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用中国式的思维和单纯套用过去和西方国家合作的经验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