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的金融合作

发布日期:2019-06-11 15:06:33来源:《中国货币市场》杂志作者:
当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经贸、投资等领域合作不断加强,但双边金融合作的强度和深度无法有效承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金融需求,亟需加大合作力度。

中亚五国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位于亚太和欧洲东西两大经济圈的交汇地带,是未来世界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热土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当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经贸、投资等领域合作不断加强,但双边金融合作的强度和深度无法有效承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金融需求,亟需加大合作力度。

一、经贸投资关系日益密切,催生区域金融合作需求

中国-中亚贸易合作发展良好

中亚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和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与中国形成较好的贸易互补性。

从进出口贸易额来看,2015年受国际经济走势趋缓、油气价格下跌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中亚国家贸易出现下降。2016年后,双边贸易额下降趋势缓解。2018年受油价上涨的积极影响,中亚国家对中国油气供应大涨30%,过境哈国的中国游客增加60%,能源和旅游业务合作迅猛增加使得中亚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增长最快的区域,双方合作势头良好,增长潜力巨大。

但巨大的贸易额中双边本币结算却保持较低水平,与双边经贸发展势头好形成巨大反差。

中国对中亚直接投资保持迅猛增长

从投资规模来看,2013年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直接投资在2015年重度受挫,但触底后恢复快速增长。2017年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合计达22.6亿美元,较2008年翻了4倍。

从投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国为哈萨克斯坦,对其他四国投资规模则相对较小。2017年,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直接投资流量为20.7亿美元,同比增幅达322%,占对中亚五国投资总额的九成以上,而对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直接投资占比分别只有5.4%、4.2%和2.1%。

近五年来中亚国家贷款利率普遍维持在10%以上,有些甚至接近40%,高昂的融资成本使中国投资者望而却步,进一步催生了协调区域金融合作的必要性。

二、中亚国家金融市场主要特点

相对于中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而言,中亚国家的金融体系还很落后,不利于双边资本的快速流动和从实质层面疏通金融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中亚国家金融市场发展迟缓

从整个金融体系看,中亚国家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普遍规模较小,市场结构单一,严重依赖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证券、保险市场不健全,金融资本无法实现规模效应。

单从银行体系看,一方面民众因对银行缺乏信心而较少储蓄,另一方面银行因存款利率管制、贷款利率过高也无法发挥高效配置资源、调节经济结构的职能。

从金融监管方面看,中亚国家金融业普遍缺少会计、审计、财务报告、公司治理等标准。由于中亚金融体系不健全,且商业银行也未展现较强实力,资信评级不高,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金融业务对接存在难度。

中亚国家汇率波动较大

近年来,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低位震荡、美联储多次加息、俄罗斯经济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中亚各国在面临外需萎缩的同时又要防止资本大幅外流、陷入货币竞争性贬值的恶性循环。

此外,为了抑制经济下行、货币贬值和资本外流,2015年以来,中亚国家不同程度加大了外汇资金控流出力度,实行更为严格的外汇管制。如哈萨克斯坦禁止境内居民个人办理货物贸易项下的境外汇款,大幅收紧进口免报关申报;吉尔吉斯斯坦规定个人每月购汇限额不得超过10万美元;塔吉克斯坦关停所有非银行系统的外币兑换点等。

以上外汇管制对双边本币使用和交易需求造成不利影响,也加大了区域贸易外汇收支平衡的压力。

中亚国家美元使用惯性较强

前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居民为应对货币贬值风险,普遍喜欢持有和储存美元,在对外交易中习惯使用美元结算,此现状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加之中亚国家多为资源主导型国家,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贸易,故美元作为第一国际货币在进出口贸易货币的选择、计价、结算中仍然占据绝对优势。

当前,中国与中亚贸易八成以上为资源类商品,“美元惯性”是导致双边贸易中本币结算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三、深化金融合作的措施与成效

多方搭建政策平台,广泛凝聚合作共识

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层面看,哈萨克斯坦2030及2050战略、吉尔吉斯斯坦2013-2017年稳定发展战略、塔吉克斯坦2030年国家战略、乌兹别克2015-2019年生产本地化纲要及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出口多元化战略与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诸多理念和政策层面高度契合。

得益于此,中国与中亚国家货币金融合作发展也稳中向好,如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银行联合体金融合作效果显著,中哈金融合作分委会定期会晤机制推动中哈双方在本币结算、金融监管、项目融资、银行卡等方面开展合作;亚欧博览会金融合作论坛已在新疆乌鲁木齐成功举办三届,有效促进了金融领域高层交往、政策对接、业务合作和学术交流。

顺应“去美元化”趋势,推动区域货币合作取得新突破

为维护汇率基本稳定和保障宏观经济健康发展,自2010年起,中亚国家先后采取多项“去美元化”措施,为中国-中亚区域货币合作创造了有利“窗口期”。

中国先后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签订本币互换协议;新疆作为首批试点,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方面取得多项重要突破,先后启动人民币与哈萨克斯坦坚戈、塔吉克斯坦索莫尼银行间挂牌交易,引入全国首批境外银行机构落户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新疆区域交易,成功上线中国(新疆)-丝路货币区域交易信息平台,建立人民币对坚戈汇率直接形成机制,并打通了中哈两国本币现钞跨境调运渠道。

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优势,加力培育次区域金融中心

新疆在2014年和2017年先后发布《关于推进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行动计划(2014-2020)》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6-2030)》,明确了建设区域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目标,并于2019年提出“一港”、“两区”、“五大中心”、“口岸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框架,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目前,新疆已经形成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资产管理、金融租赁等多种金融主体并存、功能相对健全的金融服务体系。逐步搭建了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本外币贷款余额年均增长两位数以上。连续出台多项金融外汇支持新疆涉外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程度、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

四、相关建议

拓展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继续签署和完善清算机制、现钞调运、能源结算等协议安排,如鼓励中亚国家银行加入CIPS,争取实现与吉国、土国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借助上合组织、金融合作分委会、跨境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等,加强双边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鼓励双方金融机构互设,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内外金融机构进入全国、区域银行间外汇市场及离岸人民币市场。

建立双边银行合作机制或平台,加强丝路货币信息与交易撮合,在中资银行间、双边银行间调剂外汇风险敞口等。

以点带面推进中亚国家货币合作

鉴于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第一大经济体,且中哈两国在货币合作领域已取得若干突破,应以哈萨克斯坦为锚国,继续在货币互换、货币挂牌交易、汇率联动、贸易投资、发行债券等方面加大双边金融合作力度,形成可复制经验,外溢到中亚其他国家。

综合考虑中亚其他国家经济金融发展实际,按照先柜台交易后银行间交易、先现汇交易后现钞交易的顺序,逐步将中哈货币合作经验向外复制推广,形成以点带面效应。

不断发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独特优势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具备“境内关外、封闭运行、跨境自由”的独特优势。一方面,政府可通过完善配套低税免税政策,吸引境外金融机构、商贸企业进驻。另一方面,应借助合作中心得天独厚的条件,吸引更多中亚国家在内设立金融机构,创新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

加快新疆区域国际金融中心培育步伐

发展迎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特点的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旅游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培育丝路跨境金融机构集聚中心;以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坚戈新疆区域交易的跨境报价平盘汇率直接形成机制启动为突破口,加快建设丝路货币区域交易中心;在激活乌鲁木齐区域股权市场的基础上,研究培育丝路区域跨境筹融资中心的可行性。

切实防范合作中潜藏的金融风险

中亚国家政治环境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考虑国别间的投融资环境及个性化需求,必须开展量体裁衣式的金融合作。同时,针对其汇率大幅波动、负债率高企和金融市场不稳定等特征,建立健全业务风险监测和管理机制。

(作者:吴星,新疆大学经管学院;张银山,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秦放鸣,通讯作者,新疆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