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然》周刊:“一带一路”铺就中欧科技合作路

发布日期:2019-05-13 11:45:54来源:参考消息作者:
文章指出,这些活动主要集中在增加贸易上,但中国领导人明确表示,科技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英国《自然》周刊网站5月8日发表题为《中国绘制走进欧洲科学的道路》的文章称,欧洲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方面的合作,中国与欧洲多国的科学合作和人文交流都在日益深化。

“一带一路”重视科技合作

文章在开头描述道,在布鲁塞尔的欧洲议会所在地东南方向,建筑工地上的起重机正在辛勤工作,将最后一块玻璃窗安装好,建成一座熠熠生辉的新建筑。

经过4年的规划和建设,“中国—比利时科技园”即将在比利时鲁汶大学的科技园区竣工。这一耗资2亿欧元的设施最终将为来自中国和比利时的约17家高科技公司提供实验室和办公室,这些公司都计划在对方国家打开市场。计划迁至该科技园的公司包括制药商以及专注于太阳能、癌症治疗和3D医疗打印的公司。

文章称,这个科技园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一小部分,欧洲在这个项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它是最初丝绸之路的最终目的地。意大利今年3月加入了“一带一路”计划,与中国签署了谅解备忘录。

文章指出,这些活动主要集中在增加贸易上,但中国领导人明确表示,科技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章称,对基础设施和研究进行投资的承诺对许多经济困难的中东欧国家具有吸引力。这些国家一直与人才流失、持续腐败和缺乏研发支持等问题作斗争。在中东欧,中国公司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附近投资建设一座节能的“智慧城市”。据推广人员说,这将是欧洲首个此类开发项目。

文章称,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在努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热切欢迎中国的支持。他们视中国为一个尊重他人的伙伴。

欧盟委员会研究部门前负责人罗伯特—扬·斯米茨认为,只要有明确、透明的规则,与中国的科学合作就是一件好事。

“16+1平台”搭建合作桥梁

去年7月初,在保加利亚举行了一次明确聚焦中国的高级别活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16+1”)。文章介绍,这一合作机制开始于2012年,成员包括中东欧的16个国家和中国。

文章称,“16+1”协调了中国在欧洲的许多“一带一路”计划。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公布的一份分析报告说,从2012年到2017年,共举办了233场“16+1”相关活动,2018年举办了约40场。这个“16+1”机制就像一个微型欧盟,寻求协调从环境监管到航空联系等所有领域的活动。

文章指出,该机制还参与科学合作。立陶宛负责协调包括研究在内的农业合作,罗马尼亚负责主办一个研发中心,旨在将中国枣树在欧洲干旱地区的种植商业化。匈牙利、捷克和黑山的大学也有“16+1”中医中心,与中国的大学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将中医推广到欧洲各地。

文章援引欧盟亚洲中心研究员巴尔特·布罗尔的话说:“东欧和中欧国家越来越把北京视为亟需的实体和数字基础设施的捐赠者。”

黑山位于西巴尔干地区,即将加入欧盟。2014年,黑山达成了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一项协议,中国进出口银行为黑山一条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提供85%的资金。

文章称,黑山还渴望获得中国在建立科研和商业科技园区方面的专业知识。去年12月,黑山一个代表团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关于科技园区发展的“16+1”研讨会。

黑山科技部顾问伊万·托莫维奇说:“我们在中国科技园区和孵化器的建设和管理方面获得了有用的信息和最佳做法。”

在欧洲国家中,匈牙利可以说是参加“一带一路”倡议最活跃的国家。它拥有一项重要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一条350公里长的高速铁路,将把中国商品运往欧洲。

文章称,两国的科学合作也在迅速发展。2017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布达佩斯成立了中国—中东欧研究所,旨在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与学术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前院长王伟光表示,该研究院标志着双方“人文交流和学术交流进入新阶段”。

斯密茨现任欧洲顶尖研究机构、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校长,在他看来,“一带一路”计划无疑将推动中国和欧洲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材料和计算等领域的科学合作。

他说:“因此,有关各方之间的双赢局面是有保证的,丝绸之路可以成为真正的双向道路。”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