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在海外电站属地运营中的应用
中交集团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水电公司”)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打造中国水电“走出去”升级版,致力于成为中国水电全产业链“走出去”的引领者。随着中水电公司在境外水电投资、建设、运营业务的开展,必须解决属地化的问题,一方面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可解决当地就业问题,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与属地化人员的跨文化交流就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
本文通过中水电公司在几内亚苏阿皮蒂水电站运营项目中方人员与几方人员文化交流的案例,探讨了属地化人员培养的经验,为海外电站的属地化运营提供借鉴。
全球文化融合为属地化管理提供了基础
最早一批中资企业进入属地国开展项目建设过程中,带动了当地区域的多个产业发展。一批中国超市、餐馆、农场等逐渐发展壮大,在满足了中方人员需求的同时也为当地消费市场提供了新选择。另一方面,全球化发展为文化融合提供了载体和平台。近年来已有500多所孔子学院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地区开办,中国多所大学也为海外留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得各国之间的文化融合加强。通过孔子学院及来华留学生的纽带作用,中华文化逐渐被当地人民了解和认同,为属地化管理增加了可行性。
属地化人才培养
在“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推动下,境外电站要得到长久发展,属地化经营模式成为必然趋势。中水电公司将中外员工作为事业合伙人,崇尚平等、博爱文化,倡导事业一体、文化交融、价值共创。以本质安全、环境友好、质量可靠为基本准则,助力属地民生改善。以融入共赢为基本愿望,推动属地经营成熟发展。
几内亚苏阿皮蒂水利枢纽工程是中水电公司参与投资建设的大型水电项目,被誉为几内亚乃至西非地区的三峡工程。本着“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的水电开发理念,公司以苏阿皮蒂电站项目为载体,在电站建设之初,便开始筹划为水电站和附属变电站的属地化运营储备高级人才。2016年10月,中水电公司与几内亚政府合作,通过公开选拔,对参加应聘的专业人员进行了三轮考核和筛选,最终录取了30名学员进行运维理论和实操学习。中水电公司通过认真调研,决定委托水电专业实力强劲的河海大学进行学员的培训工作。2017年7月,30名学员到河海大学开始为期一年半的学习培训。培训学员在校期间平均每天课时安排不少于8课时,重点学习汉语、电工理论、电力生产系统、水电站运维、变电站运维、事故处理等知识。同时安排了中华文化、中国水电发展历史和现状及中水电公司文化等课程。2019年2月在结束中国阶段的培训后,30名学员返回几内亚,开始在中水电公司负责运维的凯乐塔水电站和苏阿皮蒂水电站现场进行为期一年半的现场培训。现场培训内容包括生产理论、运行实操、设备检修、事故处理、安装工艺、生产安全等。其中理论培训由公司邀请的项目各领域技术专家开展,总授课达362课时。通过现场授课培训,绝大部分学员已能与中方人员进行汉语交流,并单独完成日常操作任务。部分优秀学员已可以完成日常设备巡视、常规操作和基础检修维护工作,基本熟悉了现代水电站的管理方式及业务流程。2020年10月开始,根据学员学习的进度和考核情况,公司分步分批次先后与17名学员签订了劳动合同,正式聘用为电站公司运维项目部员工,加入项目水电站与变电站运行班组。经过一段时间培养,项目负责运维的110kV通波变电站和60kV汉达莱变电站已基本实现了基础岗位属地化。2021年6月,通波变电站与汉达莱变电站经过内部选拔,从属地员工中选聘了班长与站长,自此两变电站的运维团队实现了全属地化。
鉴于此次属地人才培养取得的良好效果,2022年7月,中水电公司联合几内亚科纳克里大学孔子学院,开展了新一期的学员培训,再次选拔了30名几内亚学员进行理论和实操培训。经过一年多的培养选拔,运维团队于2023年10月与25名学员签订了劳动合同。同时运维团队也在积极吸纳几内亚社会中的成熟人才。通过社会招聘,运维项目部选聘了4名高级工程师加入到运维项目部中高层技术管理岗位,自此打通了属地员工的晋升通道。
人才培养中文化交流案例分析
一、尊重文化习俗
在属地化管理推进中,首当其冲的文化差异就体现在宗教信仰上。几内亚广泛存在着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派系,其中约90%的当地民众是伊斯兰教徒。每年斋月期间,从天亮至日落期间,除了病患、幼儿、特殊情况妇女以及作战的士兵外,成年穆斯林必须严格把斋,不吸烟、不进食,甚至不饮水。直到太阳落山,信徒们才进餐,随后或消遣娱乐,或走亲访友,欢天喜地如同过年。在斋月期间,公司调整了学员的实习工作时间。同时引导中方员工避免在当地员工面前饮水或饮食,充分尊重当地员工的宗教信仰。
为减少两地文化和传统习俗差异带来的障碍,公司教育中方和当地员工在日常接触中要以平等为原则,双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公司会定期组织学员进行座谈交流。在座谈会上,学员们会与中方员工分享当地节日、婚礼、斋月等当地习俗,中方员工也会和他们聊聊中国的事情。在交流过程中,大家始终坚持尊重彼此,相互包容的原则,既加强学员们对中国文化、企业文化的认同,也加深了中方员工对属地法律法规、行为习惯的认识。双方建立起互相学习的交流机制,加快双方的文化融合,促成中学西用,西学中用,打造特色鲜明的团队文化,形成能力互补的团队力量。
二、培养工作习惯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几内亚地区的文化氛围更加自由。相比中国人的吃苦耐劳,几内亚的学员有时就显得较为松散,有时难以满足现代化水电站严谨高效的工作能力需求。中方员工通过“传、帮、带”的操作示范,从最简单的文档扫描、归档工作教起,逐渐培养工作习惯。再根据不同学员的特点安排不同的培养方向,充分发掘学员潜力,积极调动工作积极性。同时组织宣贯培训,形成制度流程,明确职责,严格管理。建立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纪律,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杜绝侥幸心理,逐渐培养高水平的管理模式。
中方企业承建的项目,尤其是水利项目,多采用中国技术规范和标准,配套的设备运维手册等也以中国规范为基础编制。由于缺少对中国规范、中国标准的专业翻译与解读,其在海外的推广过程较低效。即使近几年中国企业在海外项目上大力推广,但外方人员对于中国的标准及规范还是存在担忧及顾虑。苏阿皮蒂水电项目的建设及运营同样采用的都是中国的标准及规程规范,在进行属地化人员理论教学中,大量地引入中国标准,在实操培训中引用中国的操作规范。在日常使用的制度规范、操作规程、检查记录及工作票等,公司都倾注了大量人力以实现双语化。这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培养工作习惯中的障碍,让属地化人员在工作、生产过程中熟悉中国标准,在电站运行管理中执行中国的规程规范,从而实现中国标准及规范在当地的推广应用。随着学员水平的逐步提高,学员上岗后也能承担一部分调度翻译和报表记录的翻译工作,减轻了专职翻译的工作量。
三、共同面对疫情
2020年全球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几内亚地区疫情也十分严峻。此时凯乐塔水电站和苏阿皮蒂水电站正处于关键时期:凯乐塔电站肩负着几内亚主网负荷将近一半的发电任务,而苏阿皮蒂项目正处于建设高峰。在此关键时期,受疫情影响,中方人员赴外工作难度加大。为了控制风险,经与学员等沟通并征得业主方同意,公司将学员纳入到中方人员的封闭管理范围,为学员协调了大量的防疫物资、消杀用品和常用药品,建立了早于当地政府也更加严格的管控措施。疫情爆发初期几内亚地区整体防疫意识较为淡薄,公司多次对学员进行防疫知识讲解,学员们也逐渐严格执行防疫管理的各项措施。疫情严重时期,当地雇员和中方人员一起为物资采购努力:由公司安排专人和学员代表一起到未出现确诊病例的区域市场进行采购,相互监督采购中防疫措施落实情况与采购前后的消毒工作。为确保学员与项目人员的健康,降低人员群聚带来的潜在传播风险,2020年7月—2020年10月期间,组织学员进行居家培训。待疫情得到进一步控制后,于2020年10月开始恢复现场培训,并分批次录用学员。
结语
属地化经营是当地政府的迫切要求,是企业海外经营的内在要求,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中水电公司几内亚苏阿皮蒂水电站运维团队在推进属地化的进程中,积极培养储备属地人才,在学员培训管理中做出了有益探索,加深了两地的文化交流,为中资企业的海外经营发展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作者单位:中交集团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