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共叙施特劳斯访华故事

发布日期:2025-07-05 06:18:23来源:欧洲时报德国版作者:关梦觉
当地时间6月27日,数十位来自德中两国政学工商界的嘉宾共同出席“纪念施特劳斯访华50周年专题研讨会”,这不仅是一次关于中德关系发展的回顾,更是一次跨越时间的精神致意。

当地时间6月27日,在中国驻慕尼黑总领事馆,一场承载着半个世纪时光回响的纪念活动隆重举行。数十位来自德中两国政学工商界的嘉宾共同出席“纪念施特劳斯访华50周年专题研讨会”,这不仅是一次关于中德关系发展的回顾,更是一次跨越时间的精神致意。

1975年,时任德国基社盟主席、巴伐利亚州前州长施特劳斯(Franz Josef Strauß)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访华,成为首位受到中国毛泽东主席接见的联邦德国高级别政治人物。此访不仅拉开了巴伐利亚与中国深层合作的序幕,也巩固了中德1972年建交后的双边关系发展势头,更为推动国际格局由两极向多极转变添加了助力。

来自巴伐利亚州现任州长索德尔的一段视频致辞为活动拉开大幕。索德尔在讲话中提到,巴伐利亚州与中国友谊源远流长,始于施特劳斯50年前的访华之旅。这种长期伙伴关系根植于信任与交流的传统,如今,双方在多个领域交流密切,未来应继续共同着眼长远,以对话跨越分歧,延续务实合作伙伴关系。

随后,中国驻慕尼黑总领事邱学军发表致辞。他也高度评价了施特劳斯这场在美苏冷战背景之下的“破冰之旅”,盛赞其以远见卓识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的格局。邱学军指出,50年来中巴州合作硕果累累,巴伐利亚与山东、广东、四川三个中国经济强省结成友好省州关系,是在华拥有友好省最多的德国联邦州之一,中国也已连续多年蝉联巴州全球最大贸易伙伴。面对当前世界复杂形势,他呼吁传承施特劳斯“百闻不如一见”的务实精神,摒弃“脱钩断链”杂音,愿与巴州各界携手,赓续友好传统,发挥地方交往优势,推动深化双边关系。

巴伐利亚州政府办公厅主任、联邦事务和媒体部长赫尔曼(florian Herrmann)赞赏施特劳斯此访彰显的德国外交自主精神,强调其“对华合作即未来投资”的战略远见至今仍具启示意义。他特别肯定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的设立是中巴友好关系的重要见证,并以施特劳斯当年从广州寄回波恩的明信片手迹作结,称“中国值得一游”(China ist eine Reise wert)的开放精神值得延续。

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主席、欧洲议会议员费尔伯(Markus Ferber)也通过视频向现场致意,随后,施特劳斯的两个儿子——马克斯·施特劳斯(Max Josef Strauß)与弗朗茨·施特劳斯博士(Dr.h.c.Franz Georg Strauß)的致辞将气氛推向高潮。两人以亲历者与见证者的身份,回顾了父亲当年访华的经历细节与感受。他们的叙述朴实却动人,让听众感受到历史并非遥远尘封,而是仍在一代代人之间流动延续。

在掌声与回忆中,研讨会进入第二阶段——主题圆桌讨论。“昨日可忆”“今日可握”“明日可期”三个主题板块依次展开,不同世代的中德合作亲历者与推动者分别上场,分享了他们眼中的变化与期待。

宝马集团政府事务副总裁贝克(Dr.Thomas Becker)表示:“中国如今不仅是我们最大的单一市场,也是我们全球创新、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合作在当下是重中之重,面对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单边主义抬头和供应链冲击,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性解决方案,而非单边壁垒。作为深植于巴伐利亚和中国的企业,宝马集团始终致力于搭建桥梁,推动共同创新,深化互信与长期伙伴关系。”

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中国事务负责人、“山东省人民友好使者”朗格(Willi Lange)上世纪80年代就曾投身于中德乡村发展建设合作,他以亲身经历指出,这段成功的合作历史离不开施特劳斯奠定的政治基础及中巴双方多部门的持续支持,并呼吁即使在当前复杂形势下,也应继续珍视维护伙伴关系,推动对话与交流不断前行。

在随后到来的自由交流环节中,许多嘉宾在历史照片展示墙前驻足,凝视那张1975年施特劳斯与毛泽东握手的黑白影像,也在彼此交谈中续写着跨越半个世纪的情感联结。2025年同样是中欧建交50周年,而真正能穿越时间和局势波动的,是基于相知、相敬、相助之上的长期伙伴关系。这场纪念活动上的对话,正是为了不让这段历史的温度和智慧在当代冷却,反而转化为推动未来的持续动力。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