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 创新发展 第二届欧洲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生指导研讨会举行

发布日期:2025-04-12 07:36:48来源:欧洲时报网作者:
3月28至29日,2024/2025第二届欧洲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生指导研讨会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Khalili演讲厅举行。

仲春时节,伦敦春光明媚,生机盎然。3月28至29日,2024/2025第二届欧洲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生指导研讨会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Khalili演讲厅举行。会议出席列席、线下线上,来自意大利、希腊、比利时、奥地利、卢森堡、德国、法国、芬兰、中国、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百余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是2024年春天首届研讨会的延申和拓展。

3月28日下午1时,大会开幕,会议组委会张倩老师代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英国代表处、英国汉语考试委员会向大会致辞,然后伦敦大学语言、文化及语言学院院长陆小宁老师代表学院致辞;两位老师热情洋溢,向代表们与会表示热忱的欢迎。随后利兹大学的杨岚老师代表研讨会组委会致辞,他向代表们概述了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生指导研讨会系列的性质和特征:一是重点关注中文语言教学的高端层面,即高级汉语的教学和硕博士生的培养;二是强调中外语言学的学术互鉴,即中外语言和语言学的比较与互渗;三是重视汉语教学和本体汉语研究的结合发展,即国际汉语教学有助于汉语语言学发现汉语更多的言语事实或语言学现象,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汉语,分析总结汉语的规律,同时,这些来自汉语本体研究的规律反过来可以指导、改进汉语的教与学;四是突出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在汉语教学和研究中的功能与运用;五是推动研究生培养中的校际结合与交流;六是加强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对话与互融。

会议议题分为六个单元,代表发言和讨论相应在六个层面上展开:第一单元是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宏观思考和汉语语言学的理论研讨。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前校长崔希亮先生为大会做了题为“TCSL研究生培养的选题范围”的主旨报告。崔先生结合汉语本体语言学和汉语教学两个层面,阐述了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生培养的十二个研究范围,包括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语言本体研究,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互动语言学与汉语教学研究,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平台研究,国际中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与等级大纲研究,汉语国际传播的区域与国别研究,汉语教材和外向型词典研究,等等,为研究生培养勾画出深刻的理论框架和选题蓝图。

大会的另一主旨发言人是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著名语言学家潘海华先生。潘先生从形式语义学的视角,探索汉语语言现象的语义允准机制,深入剖析非典型宾语句、汉语特殊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无空位的定语从句、话题句、语义类型驱动的句子结构分析等问题,旨在探讨形式语义学在汉语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与面临的挑战,阐释运用形式语义学进行汉语研究的独特思路与范式,为语言学研究贡献新的观察视角与独特见解。

会议第二层面是关于汉语教学理论、方法、实践、教材的探讨。来自四川大学的海外教育学院院长雷莉老师的发言是“国际中文课堂教学中的多模态配置及效果评价研究”。其研究探讨在口语教学中,教师综合调用视觉、听觉、肢体、环境等模态与学生进行互动,各模态在不同话步中呈现出不同分布特征与功用;教师根据互动目标结合学习者个体差异考察不同模态配置下中文学习者的习得效果,从而指导国际中文教学实践。大会另有深圳大学的王鸿雁老师,发言题为“基于多模态教学案例库的国际中文教育案例课程改革与实践”;爱尔兰高威大学的赵越老师,发言题为“国际中文教育案例教学研究刍议”;埃克塞特大学的王燕迪老师,发言题为“翻译作为汉语习得的教学工具:理论框架的构建”;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梁永老师,发言题为“可理解的信息输入在语言教与学中的功用”;来自希腊-国际关系研究所的Fenia Papakosma,针对两部教材的案例研究,探讨“通过教学材料的发展与出版反映希腊中文学习的发展”。与会学者们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对汉语教与学的深入研究富有现实的启迪性。

会议第三单元是“中文教学与科技发展”。现代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的设备和技术在当前的语言研究和教学中日趋重要。鉴于科技手段与中文教学密切相结合的实用性与前卫性,本次会议设立了一个单元专场“科技与中文”,集中了一组锐意创新的学者,他们将AI技术引进到中文教学实践的不同层面和范围,话题丰富、精彩,令人鼓舞。来自曼彻斯特大学的邢敏捷老师作了“学生与人工智能共同写作的实证研究:参与度与感知分析”的发言;爱丁堡大学的栾多老师探讨的课题是“AI时代下如何进行翻译课设计与教学”;兰卡斯特大学的Amily Guenier老师发言的题目是“人工智能驱动的翻译任务:研究生译后编辑中英翻译教学策略”;奥地利Mylingua的Robert Huber老师的话题为“以AI驱动对外汉语教学:促进个性化差异教学,提升文本阅读能力”;华中师范大学陆野老师的发言是“数智技术赋能国际中文教育+国际中文智慧课堂人机协同模式构建及应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宣力老师在题为“今日之镜与未来:数智时代中文的评测与教学的几点思考”的发言中总结说:“我们必须从更深、更广的角度重新审视中文教学,在充分利用数智工具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元认知,引导人机合作的能力、正确态度与学术伦理,通过合理可行的测评任务反拨有效有趣,学以致用的中文教学。”

大会第四单元为“研究生教育:指导与反馈”,这是一个博士生接受现场指导的平台。会议集中了一组在读博士生,她们是剑桥大学的周淼、北京师范大学的喻姬杏子、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的曾夏夏、利兹大学的徐芸菲、华威大学的陈贤芝、四川大学的潘毓昉。来自英国开放大学的陈莉莉老师在题为“聚焦研究:选题、问题与方法论”的发言中,扼要阐述了博士课题研究的理论、原则和方法。随后,研究生们分别向大会报告了自己的课题进展,主要集中在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两个方面,然后由在座的富有博士生指导经验的与会专家对她们的研究进行点评、学术质询和指导建议。这一过程既是学生与专家一对一的个别交流,也是通过他们的现场交流为会议代表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关于论文写作和指导的展示与启示。

会议第五单元是关于校际合作与交流。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宋连谊老师在题为“浅议行动研究、案例分析与项目参与对提升学生认知的意义”的发言中 ,通过几年来亲自操办的学生实习项目和交流项目,以及多次引导学生进行“行动研究”的实践经验,探讨了不同的交流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侧面论述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张驰老师的发言探讨“硕士生中外研讨交流模式教学”,具体以成语短语溯源及文献考证为例,论及校际合作交流的操作实践和收获。

会议最后一个单元是中文教育与中华文化艺术的对话与融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前院长罗晓静老师的话题是“晚清域外游记中的世界图景建构与中西文化省思”。罗老师通过对晚清域外游记的语境和文本分析,突显中西文化的差异及文本作者的文化思考与自觉,而游记文本也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的发展提供了参照。同时也启示与会学者关注近、现代文学文本的风格流变。来自深圳大学的王婷老师是深大艺术学部美育中心主任。她在题为“美育视域下的中文教育及国际文化交流实践”的发言中,以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活动为例,包括中华经典艺术诵读,文化艺术交流体验营等,探讨以艺术为手段,以文化为内涵的国际汉语教学,并引导学生发现中文之美、语言之美,感受情感之美和中华文化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王老师的发言生动而精彩,引起了与会代表广泛的兴趣和关注。

3月29日下午4时45分,大会闭幕。杨岚先生从话题的丰富性和前沿性、探讨的深刻性和开拓性、操作的实践性和有序性、氛围的和谐性和友谊性等角度,总结了会议的要点,指出会议继往开来,拓展了学术维度,升华了会议主旨。最后,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英国代表处主任陈同度先生致闭幕词。他介绍了会议系列的发展历程,对此届大会的代表们与会表示谢意,还希望学者们对会议提出评议和建议,以促进会议系列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他祝代表们返程顺利,并希望下一届会议再见。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