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海外热映与文化产品出海

发布日期:2024-12-19 13:01:24来源:中国贸易报作者:程冰
在2024年第4届伊朗中国电影周上,展现中国抗美援朝历史的军事电影《长津湖》引起了巨大轰动。一位在中东的网络博主发布的视频显示,观影现场气氛肃穆,观众反映强烈。此次《长津湖》在海外的热映为中国军事电影出海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2024年第4届伊朗中国电影周上,展现中国抗美援朝历史的军事电影《长津湖》引起了巨大轰动。一位在中东的网络博主发布的视频显示,观影现场气氛肃穆,观众反映强烈。此次《长津湖》在海外的热映为中国军事电影出海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为讲述新中国立国之战的电影,《长津湖》通过“个体—群体—国家”叠加的叙事性表现手法,生动诠释了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并以恢弘的气势和震撼的场景构筑出“家—国”共同体概念,从精神共鸣和视觉冲击双层面为海外观众带来了深深震撼。

从精神层面而言,正值中东地区冲突不断升级之际,放映《长津湖》不仅为促进跨国文化交流,更为饱受战火摧残的人们提供一种精神力量。电影作为一种国际语言,能够跨越国界,传递情感和价值观。面对装备精良的、以美国为首的15国“联合国军”,中国志愿军将士拿着简陋的武器,穿着草鞋布衣,在冰雪中忍饥受冻,殊死搏斗,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不仅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打出了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向世界发出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这种强烈的反差及事实在观众心中掀起巨大波澜。作为以国家伦理和政治价值为叙事前提的军事题材电影,《长津湖》不仅在此次跨国文化交流中传递了人类古今共通的抗争精神与“和平来之不易”的价值理念,也展示出凝聚人心和社会动员的磅礴力量。

从内容和技术层面而言,《长津湖》之所以能在海外引起轰动,获得如潮好评,还与多元而真实的人物塑造、精致的特效场景以及用心的后期制作等细节密不可分。影片中宋时轮战前动员时说道,“共产党、毛主席给我家分了土地,但是现在,有人要把它抢回去,这个不能答应”;梅生看着女儿的照片时也说,“我女儿问我,为什么我要去打仗,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他们不打仗”。通过“个人”“家”“国”贯通叙事,让“家”成为“个人”与“国”之间的触媒,“保家卫国”成为“抗美援朝”的前提和目的。另外,就运镜而言,《长津湖》运用大场景的全景运镜还原了家园的宁静安详和祖国的河山秀美。影片开头,伍千里探亲回家,与家人闲坐船中,灯火阑珊的场景是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中人们最淳朴的向往;驶向战场的火车车厢门打开的瞬间,云雾缭绕、蜿蜒壮阔的万里长城呈现眼前,“保护壮美河山,决不允许美国把战火引到中国境内”的信念鼓舞了军心,激扬了斗志。

如今的中东,一些地方受连年战争的影响,人们背井离乡、居无定所,成为现实的“流亡者”,也满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故土的眷恋。《长津湖》将“我们的战争、你们的和平”立意作为电影故事展开的支点,将“故土”与“亲情”作为电影的核心要义,这些精神要素在电影上映之际横跨了时空,极大地触动了观众的情感神经。

电影《长津湖》在海外的成功为中国军事电影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宝贵经验。电影不仅是产业,同时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表征,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助力。受政治规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军事电影的叙事文本始终需要秉持一套相对统一的国家伦理价值体系。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一方面,中国军事类题材电影的创作需要明晰国家的文化、价值及立场,以微观而具体的文化差异,辅以细腻而生动的叙事方式,着眼于与观众相通的现实关怀,与观众产生“共鸣”,才能最大化地发挥电影的文化交流和宣传功效;另一方面,在强调统一价值观表述的前提下,此类电影的剧本创作和影片制作也需要为文化和艺术留出一定空间,避免人物形象脸谱化、故事结构模式化,整合历史和社会的真实性、当下性和共享性,实现艺术、文化和政治的互构互补。一言概之,中国军事电影出海并非简单迎合,而是从本国文化和社会价值深处分析问题、寻找方法,与对方完成一次文化上“予与需”的平等对话,从而践行新时代中国文化外交的使命。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