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处”展览伦敦开幕 展现中国青年艺术家跨媒介创作与思考

发布日期:2024-08-06 08:51:38来源:欧洲时报网作者:徐紫宁
7月26日,展览“Elsewhere:16Curzon”于伦敦开幕,展览由诗人、跨媒介艺术创作者渝儿女士策划,社会剧场实践者成蹊担任策展人。

2024年7月26日,展览“Elsewhere:16Curzon”于伦敦开幕,展览由诗人、跨媒介艺术创作者渝儿女士策划,社会剧场实践者成蹊担任策展人,共展出了七位中国青年艺术家的21件作品,媒介涵盖了绘画、装置、摄影、行为表演等。

作为2024露丝国际艺术节的平行展,“Elsewhere:16Curzon”将“别处”的概念延展至一个全新的维度。参展作品将时间、空间、生命经验、文化环境和社会意识织入创作,回应艺术家们所处环境的自然特征和社会文化。艺术家们探索了超越传统媒介的新途径,通过声音、光影、装置、绘画和行为艺术,带领观众穿越现实与想象的边界。在游牧精神、在地性与媒介多样性的交汇中,展览分享了我们内心对“别处”的共鸣与渴望。在瞬息万变的景观中,重新定义自我和他者,寻找回应生命内心的答案与真相。

展览开幕当天汇集到众多热爱艺术的朋友们前来观展。恰逢2024露丝国际艺术节完美落幕之际,艺术节总策展人成蹊,首先向前来观展的朋友们介绍了此次参展艺术家,并向所有支持和关注露丝艺术节的朋友们表示谢意。他表示,艺术节的成功离不开策展团队工作人员、参展艺术家和所有观众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也希望位于伦敦的展览空间可以将发生在威尔士露丝小镇的故事带给所有未能前去的朋友们。

艺术节总策划渝儿对观看本次露丝平行展的观众和朋友们表达了感谢,并感谢所有工作人员的努力付出,让由中国团队在英国举办的第一个大型在地艺术节圆满落幕,她表示:“在伦敦,在别处,致敬露丝。”

露丝国际艺术节平行展之所以从遥远的北威尔士乡村来到伦敦这个大都市,和本届艺术节的主题息息相关。所以,此次展览再次引用了艺术节的主题“在别处”,并与伦敦的展览空间“16Curzon”相结合,旨在以别处回应此处,为所有旅居他乡的艺术家创造一个表达自己的艺术空间和长期交流的平台。

此次参展的艺术作品以其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觉察和思考,将人的身体、感官、思想理解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个语境下,“别处”成为了一种状态,一种分离的常态。

如何理解“别处”,是本届露丝国际艺术节反复探讨的主题。在过去的一个月中,露丝国际艺术节与203位艺术家共同合作,在英国北威尔士的露丝小镇建构出一个“第三空间”。在那里,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介和固定场所,而是流动于城镇与自然之间,漂泊在真实与虚幻之中。通过艺术家们与当地社区和自然景观的互动,并邀请地方居民共同体验艺术创作的生成过程,创作出一个动态、流动的艺术现场,传递出更具身体性和感性的艺术体验。

本次特别企划的平行展,策展团队将行为表演与现场艺术的魅力再次带到16Curzon,诗集《灯光下》的作者渝儿与青年中提琴演奏家彭辰,共同带来了以“诗歌剧场”为题的现场表演,并邀请现场观众一同参与到诗歌朗诵中。“诗歌剧场”这一概念生长于露丝,由策展人成蹊提出,并邀请到多位现代诗创作者与声音艺术家、当代艺术表演者一起,在完全开放的自然空间中共同完成一次行为诗歌表演,旨在创造一个跨越媒介的身体剧场,分离诗歌、声音、表演固有的媒介定义,探索多种媒介之间的结构连续性,创造一种跨感官、跨媒介的身体感受,引导观众在诗歌剧场的叙事情境中,共享一种对事物理解最自然、最原初的经验。

“Elsewhere”不仅指地理概念上的“另一个地方”,它也代表了一切关于自我、存在、自由与未知的探险和旅程。“未经雕琢的”,是对露丝艺术节最好的形容,也是策展团队所有人一次大胆的、主动的介入和尝试。策展团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将在露丝国际艺术节实践出的经验方法带到更多“别处”的场所和空间中,让更多人了解露丝,理解露丝,共同加入到这份开创性的艺术事业当中。

本次参展艺术家陈文轩带来了他的系列绘画创作,他从敏锐的观察和生活经历中汲取灵感,在工业化和异化的背景下,他的探索将自然作为一种符号语言,并特别强调动作捕捉和模拟作为电影工业的象征性组成部分。他的项目阐明了媒介与门槛思维之间的脱节。这些作品将清晰与模糊、过去与未来、精确的几何形式与自发的形状并置,展示了他对视觉语言的深入探索和对未来可能性的思考。

“新民间矩阵”是艺术家叶甫纳探索女权主义、无等级的一种创作模式。此次她带来了“新民间矩阵”系列的三件作品,这些作品交织着时间和空间的线索。艺术家的个人肖像也被织入在创作中,通过融合个人和社会身份,重新将传统纺织工艺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创造了一种多层次的、视觉纷繁的艺术表达。

艺术家岳昱辰为展览带来了她的全新创作,在5分钟的短片里,艺术家讨论了日常生活中即乏味又无聊的部分,而人们总能在无聊中发现另一种娱乐方式,触手可及的卷发棒也可以让玉米粒变成“嘭嘭”的爆米花。岳昱辰提到:“就像卷发棒不是真正的炊具,我也不是真正的厨师。”

这张照片记录了艺术家卓梦婷在伦敦梅费尔的现场表演《谱/阈(梅费尔,2024)》。通过《谱/阈》,艺术家剖析了不同艺术材料和媒介的层次,在表演中,艺术家利用老式收音机寻找本地的FM频谱,来识别在这个听觉实验中成为“现成物”的频率。在艺术家创造的多层次听觉空间中,不同的声音状态在空间中振荡,模糊了材料本身的功能与状态,观众的反应与其身体的移动都成为了这个表演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艺术家刘鹏航的绘画作品探讨了如今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现代主义标志性视觉符号。在这幅绘画作品中,艺术家讨论了“重复”这一主题,以及两个相似事物之间的关系,关注事物状态更迭过程中更加细微的变化,而恰恰是这些细微的变化,引起了本质性的改变。

艺术家黄兰芸的装置作品探索了观看与被观看的主体性自觉和表演中身体的概念。这件作品源于一次行为表演,艺术家在行为表演中探索了表演者的身体与观察之间的关系。衣物寓意了表演者的身体,镜子代表了观众的凝视。被观看的主体性在观看行为中置换为表演者对“观察”的主动觉察,重新定义了表演中表演者的“身体”。

旅居英国的蒙古华人艺术家酉良在她的系列摄影作品中,记录了她童年晚期和她家人的移民和散居的经历,因父亲工作而不得不四处漂泊的生活让艺术家酉良重新思考当代性别与身份的议题,在这个展览空间中,她创造了一个缄默落泪的客厅,来回应潜意识与集体记忆。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