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动能注入,向北开放阔步前行
日前,第八届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在哈尔滨落下帷幕。作为中俄两国间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展会,中俄博览会自2014年首次举办以来,共计7200余家中俄企业、超过105万名客商参加,累计签约4468亿元人民币。
中俄博览会的火热场面正是中国向北开放斐然成绩的生动缩影: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俄罗斯和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23年中俄贸易额更是达到创纪录的2401亿美元,提前一年实现双边贸易突破2000亿美元的目标。站在中俄、中蒙建交75周年的新起点上,中国向北开放步伐愈加坚定,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背景下迈出了一条合作共赢的康庄大道。
多点开花 成果丰硕
近日,一列搭载着俄罗斯油菜籽的列车抵达满洲里铁路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区,入区商品申报、查验无异常后,经边民核销,运抵粮食加工企业。据了解,这是自今年2月内蒙古批复《满洲里市先行先试开展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实施方案》以来,首单互贸进口商品落地加工交易业务,标志着满洲里铁路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区正式封关运营。
在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农产品进入中国的同时,新鲜可口的中国蔬菜也从满洲里等口岸源源不断地发往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48小时之后,从满洲里口岸“出发”的蔬菜便能出现在俄罗斯乌兰乌德市百姓的餐桌上。而在距满洲里1000多公里的中蒙两国之间最大陆路口岸——二连浩特口岸,满载蔬菜的集装箱货车日复一日地奔驰在中蒙两国之间,供应着蒙古国80%的蔬菜。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内蒙古蔬菜出口额达1.2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二连浩特口岸出口1.9万吨,同比增长23.1%;满洲里口岸出口3.3万吨,同比增长65.1%。
农产品贸易合作日益走深正是内蒙古在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回顾2023年,不难发现累累硕果早已盈枝:内蒙古自治区口岸货运量超过1亿吨,刷新全国陆路沿边口岸纪录;满洲里综合保税区贸易额增长近3倍;到发中欧班列429列,同比增长73.7%;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67家,增长3.2倍;实际使用外资55.8亿元,增长61.5%;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2584.2亿元,增长99.8%……
在黑龙江,向北开放步伐亦大步向前。挂牌近5年来,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便利化、贸易转型升级、金融改革创新、跨境合作等领域大胆试验,围绕对外合作、降低物流成本、培育特色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成功产出超过300项制度创新成果,并创造了“以全省万分之三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五分之一的实际使用外资和约七分之一的外贸进出口”的亮眼成绩。今年一季度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154.77亿元,同比增长32.6%,占全省的19.4%,为中国向北开放注入了强劲动能。
步履铿锵 砥砺前行
今年3月,国务院同意设立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记者了解到,在5月31日举行的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招商推介会上,中蒙双方签订多项合作协议,签约金额达43.2亿元。参加本次招商会的企业代表纷纷表示,希望在合作区优势政策的助力下,将更多中国果蔬输送到蒙古国、俄罗斯等市场,同时也把更多蒙古国优质牛羊肉产品送上中国消费者的餐桌。
为保障中俄经贸合作更加畅通,黑龙江省也积极作为,推出系列举措,着力解决运力问题。今年以来,黑河黑龙江公路大桥创新机械自走式通关模式,车辆最大日通过能力由100辆提升到220辆;同江铁路大桥优化过货流程,进境车辆由每日1列增加到最多5列;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绥芬河、同江铁路口岸平稳运行,截至5月5日累计通行2000列,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