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童携形体剧《李尔王》伦敦首演 接受欧时专访
5月2日,由邓树荣导演,著名影星叶童领衔主演,“全女班”制作的形体剧《李尔王》在伦敦西郊的Riverside Studios首演。《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了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王误信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花言巧语而尽散其国土,却对真诚爱他的小女儿一句“我对你的爱是无法以言语来表达”而极为失望和愤怒,最终流落荒野,悲痛不已的故事。该剧中所有角色均由女性扮演,更以“无言形体剧”的呈现形式,展现对老龄化、性别流动等近年来热门社会议题的关注与思考。
形体剧作为一种很先锋的舞台表达形式,没有一句对白,演员的声音极少出现,只以唱歌时的单音节字符或是人物情绪激烈时的嘶吼、表达出现,伦敦首演现场在演出开始前干净地连衣服摩擦的声音都清晰可见。有观众评论,《李尔王》的悲剧始于听信口蜜腹剑的俩女儿,而最爱他的女儿却以“失语”之姿被放逐,又以拯救者的身份回归。没有语言的表达与故事本身就是一种互文。
邓树荣接受《欧洲时报》专访时说,形体剧是“从身体出发的简约美学”,从转化身体的表达到表演感受,中间什么是可有可无的,什么是必需的,中间有一个神秘的转化过程。他坦言,这部剧对普通观众来讲是有门槛的,即使有不理解和“恶评”他也很坦然,所有评论都会听听看,作为日后创作考虑的来源之一。而来到莎翁故乡,面对更了解莎翁剧目和文化的观众,他希望能在剧目中为大家提供一种惊喜。
而选择“全女班”,就像阴阳两级,这个世界有很多纷乱,邓树荣认为是“阳”的能量太强,“阴”的能量不够,而认知这个世界从产生判断到付诸行动,全女团队制作是希望对人自己和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能产生更深入的探讨,进而想象自己应该怎样理解和感受世界的种种现象,包括性别。
他提到,在莎翁时代,女性角色由小男孩去扮演,女性在舞台上缺位,现在启用全女班,是因为在他看来灵魂没有性别之分,具体外在形象上有分别,但全由女性角色扮演,留给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到最后希望观众不再区分到底是男是女,而是以一个“人”的形象在舞台上出现。
他说,伦敦每天都有无数精彩剧目上演,观众选择花一个多小时来看《李尔王》,看完后对莎翁的戏剧和诗意有一些看法和感受,对他来讲就已是足够。
叶童对记者坦言,一开始得知导演决定让她出演主角李尔王时“挺意外”,虽然自己是资深的电影、电视演员,但仍是一个舞台剧新人,可骨子里的冒险精神让她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进去。
真性情的她也表示,自己很容易受到评论影响,不多看观众评价,走入角色内心,首演时看到观众都非常安静地沉浸在戏剧里她非常感动,希望观众能打开自己的听觉、视觉去感受,迎接一个全新的体验。
她还透露,年底会有另一档舞台剧和在香港参演的电影和大家见面,舞台剧可以跟观众直接接触,能看到观众很开心。
伦敦首演结束后,本报记者在剧场大厅偶遇了几位叶童的多年忠粉,她们当中有人默默喜欢叶童已经30多年,这次《李尔王》欧洲巡演,更有粉丝买下欧洲全程10逾场的票,从上海“追”到欧洲。她们欣喜地观察到这部舞台剧会根据场地和当地情况进行一些细节小改编,譬如李尔王在被追杀的过程中,之前的演绎方式有原地奋力奔跑的情节,然而在伦敦剧场演出时,换成了李尔王站在梯子上长时间被不停地射击。
叶童的粉丝野生菌(网名)说,英国剧场比上海要小很多,特别是第一排到舞台的距离只有两米左右,非常近,可以很仔细地看到演员的面部表情、眼神等细微变化。
更有资深戏迷专门问过邓树荣导演,了解到这次舞台的地板也比较特别,是特制的弹簧地板,而且还在周围设置了收音器,这样演员脚步、踏步的声音等等就更加放大、着重、环绕,音效要更甚于上海场。
此次《李尔王》欧洲巡演英国站(5月2日-12日)结束后,主创团队将赴罗马尼亚(5月17-18日)和德国(5月22日)演出。
伦敦首演后的第二天,领衔主演叶童在Riverside Studios剧场接受了《欧洲时报》记者专访。专访实录如下:
记者:您加入这部剧的契机是什么?您对李尔王这个角色是怎样理解的?
叶童:首先因为我想要尝试不一样的表演方式和方向,有机会去接触一个完全不用语言去表达的戏很开心,再加上这是莎士比亚的文学巨著,有机会参与演出我感到非常荣幸。
我对这个戏的理解每一次都不一样,虽然没有对白,但每隔了一段时间再去重温李尔王的人生,我还是会回到文本看是怎么样一回事,从文字里面再去感受。这是一个大起大落的人物,而且也很像我们常常会接触到的人。身边周遭你也会看到很多家庭不和或者是因为工作忽略了家庭,亲人之间关系好像亲密,实则冷漠。所以就会感到莎士比亚的作品真的很厉害,400年前的作品中他就把这些刻画出来。
放在今天这个社会,虽然我们进步了那么多,可是原来人性方面有很多还是停留在旧社会里面。这一次导演也采取一个很新的方法去呈现莎士比亚的作品,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玩,因为有时候文字会逼你去了解清楚到底是在讲什么,可是如果没有文字的话,怎么样让大家明白你到底在说什么,是一个很有挑战的。
记者:您曾提到过这是一部“不讨好观众、需要观众去感受的剧”,您是怎样让观众尽可能理解的?
叶童:我觉得不是把我想做的想法灌输给你,或者是你必须要明白我在说什么,我觉得我应该是把我的感觉去让你去感觉,我们是共同发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100个人有100个看法,我没有想过我要把1个方法去灌输给观众,只是那个空间我们共同在一起,我们共同去感受这个时刻。
记者:形体剧这种演出形式您是第一次接触吗?
叶童:我没有过这个经验,我觉得这是很特别的一回事,很想要挑战自己。刚开始导演也不是找我演李尔王这个角色,但是一开始听到导演说他有一个戏没有语言,纯是形体表演时我就已经很感兴趣,我心想,如果他愿意让我加入的话哪个角色都可以。
后来就真的如我所愿,开始的时候,大家在工作坊互相去碰撞、聊天或者是玩游戏、分享一些经历,我们几个女生每个星期可能有一段时间,让大家了解沟通,大家去把《李尔王》的剧本一人一句地念出来,慢慢就对故事有更深的感受,所以这个戏是集体的创作。后来隔了一段时间导演要分角色的时候,才觉得可能觉得我挺适合的,就把李尔王这个角色分给我来演。
但我有一点惊讶,因为基本上其他的演员都比我有经验,我是一个电影、电视演员,对舞台这一块我还是挺新人的,可能我的性格里面有一点冒险精神,所以即使踏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范畴可能不一定会讨好,我也很想去尝试。
记者:作为舞台剧演员,您觉得作为电影、电视剧演员最大的区别或者挑战是什么?
叶童:作为一个电视电影演员,大多数时间是跟摄影机或者是跟一个团队一起去创作、拍摄,舞台剧是当演员上了舞台之后跟观众一起去呈现一个戏。舞台有很大的魅力,让我可以把整个戏、整个角色很完整地一口气呈现出来。第一个挑战性就是如果有很多长台词,我就要每一天都很稳定地把角色感觉呈现出来。电视电影就是很片段,好像做梦一样,你做梦老会有时候你觉得好像很完整,可是又很片段。
记者:您之前也和邓导有过多次的合作,在这个剧本的整体的创作过程中,您和邓导有没有什么意见冲突的时候,或者比如说对问题的不同理解等是怎么解决的?
叶童:不会的,我是很听话的演员,我基本上都很听导演的话。我觉得当然演员有一定的创作空间在里面,可是某种程度我也是一个服务导演的(角色),因为导演才是眼睛,他来决定要怎么样呈现给观众,这一点很重要。有时候我觉得这样子很好,可是因为我不是眼睛,我看不出来到底是怎么样一回事,所以我是很相信导演的触觉。当我提一些意见的时候,如果他反对的话,我也会同意,可是可能就会偷偷地加进去(笑),一个作品,如果双方都坚持不下,对作品无益。所以就好像阴阳太极,一刚一柔,我们合作还是挺愉快的。
记者:这不是您第一次反串男性角色,李尔王在原作中是一个男性角色,您在扮演的时候有面临什么挑战吗?或者是否会刻意锻炼一些习惯和动作去诠释?
叶童:这部《李尔王》有一个特点,其实我们也讨论过,就是不想有一个性别的情况在里面,所以我们没有刻意地把男性特征呈现出来,我们就想要中性化。因为李尔王也可以是个女人,所有发生在李尔王身上的事情也可以发生在一个女性身上。
因此我们觉得这个状态会更理想、更有吸引力和属于自己的特性。比如说从前我反串的男性,当然会有一些男性的特点放在里面,譬如走路的方法、谈吐会不一样,可是我觉得最主要还是内心世界。可能男性感觉上好像比较大咧咧,不是太计较,可是在最柔软的方面还是一样,内核还是一样。所以基本上我还是希望找到里面的东西,然后再去呈现,外表的模仿或是行动都不是最重要的。
记者:您觉得这版《李尔王》和之前在英国上演的版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或者观众最值得期待的一个点是什么?
叶童:我们是一个中国人的团队,我们的导演热爱莎士比亚,他在香港花很多力气举办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所以作为一个演员,我感到很特别很荣幸,所以这样已经很不一样了。一个黄皮肤的人来演一个西方人那么重要的一个戏剧,已经是文化上的差异,我想每个创作都不一样,所以没必要去比较,我们是很有热情把经典去呈现给大家。
记者:之前您也挑战过很多不同的角色,在电影《我爱你》中饰演了一位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您在挑选剧本时有什么自己的标准或者原则吗?下一个希望挑战的角色类型是什么?
叶童:我希望我可以多一点可能性,可以不辜负演员这个职业。从前我也是机缘巧合下成为一个演员,可是我没有好好地把握,慢慢地到现在,我越来越明白为什么大家会喜欢成为一个演员,想要当一个演员,就是因为演员有很多可能性。我今天可以是一个记者,明天我可以是一个拾荒者……
可能性让大家感到非常向往,那么对我来说,既然已经有机会成为一个演员,我就应该好好地珍惜和把握,怎么可以体现更多面,不光是一两个成功的角色,就停留在一个我觉得很安全的位置上休息,我还希望我会进步。但是下一步到底我会有怎么样的挑战,其实我没有设定,也没有说必须要怎么样,当机会来了我就好好把握,如果还没来,我就默默耕耘。
记者:从事演员生涯,到目前有没有什么后悔的遗憾,或者还想完成的事情?
叶童:如果说后悔跟遗憾的,可能就是我没有好好把握。从前当演员时没什么目标,可能因为年轻不知道方向是什么,而且很早就拿到奖项,得到大家的认同,我真的有一段时间以为自己是一个天才,很了不起。
但其实很多人都很努力,特别是当我工作经验越来越多的时候,我发觉很多对于戏剧有兴趣的演员或者朋友,跟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比起来,我很惭愧,他们可能就是打零工,然后因为偶尔有一个戏会让他去演,他就可以马上去,所以他们不会做长期的工作,你就觉得那是什么样的付出,把你的前途都压在演戏这件事上。
他们的付出是我没有办法想象的,所以今天我还是一个演员的时候,我希望可以不辜负演员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