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举行第十次经贸高层对话 双方围绕贸易与投资等议题交流
第十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近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共同主持对话。中欧双方围绕宏观经济、贸易与投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合作等议题进行了坦诚务实的沟通交流,达成一系列互利共赢的成果和共识。这是中欧双方时隔三年首次面对面举行的高级别经贸对话会议,也是继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中欧数字领域高层对话之后的又一高层互动。分析称,对话达成了系列成果和共识,并为下一步合作指明了方向。
“中欧经贸关系对双方都至关重要”
香港中通社报道,何立峰表示,今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中方愿同欧方一道,落实好双方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巩固传统领域合作,积极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
新华社报道,东布罗夫斯基斯表示,欧方愿与中方加强经贸领域务实合作,推动欧中关系持续向前发展。
26日,东布罗夫斯基斯在欧盟大使馆举行新闻发布会。他称,中欧经贸关系对双方都至关重要。欧盟仍是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之一,欧盟公司在中国市场也拥有重要地位。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今年前8个月,中欧进出口总额为5291亿美元,欧盟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双方围绕四个专题进行务实讨论
中新社报道,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26日介绍称,双方同意构建稳定互信的产业链供应链,反对“脱钩断链”。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称,中欧双方围绕宏观经济、贸易与投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合作四个专题进行了务实、坦诚、富有成效的讨论。双方就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改善营商环境、世贸组织改革、金融业双向开放和监管合作等达成一系列成果和共识。
双方同意构建稳定互信的产业链供应链,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反对“脱钩断链”。双方讨论了建立中欧原材料供应链预警机制等问题,同意保持沟通。
双方同意建立出口管制领域对话机制,就出口管制政策和实践开展沟通对话。
双方同意加快欧盟农食产品市场准入进程,推动更多优质欧盟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扩大中欧农产品贸易规模,更好地满足双方民众的需求。双方同意重启中欧酒精饮料工作组。
双方就欧盟近期推出的国际采购工具、外国补贴审查、碳边境调节机制等贸易政策深入坦诚交换了看法,中方希望欧方审慎使用贸易救济措施,鼓励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深化合作,为中欧正常贸易往来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将提振中欧企业界的商业信心”
北京《环球时报》报道,欧盟中国商会秘书长方东葵25日表示,此次对话比预计时间更长,或说明双方对话深入,议题广泛。此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是在中国新一届政府产生后,双方经贸领域主管官员的首次面对面对话,这对扩大中欧经贸合作空间,减少中欧的互信“赤字”很有益处,也将提振中欧企业界的商业信心。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表示,中欧双方对经贸高层对话都是有期待的。从中方的角度来说,是希望通过对话体现中欧经贸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通过高层对话,可以从政策方面进一步增进共识,同时也通过面对面磋商,可以在比较务实的氛围里解决双方经贸关系中出现的问题。
崔洪建认为,对于中国公平营商环境进行质疑已是欧方的老生常谈。他提到,中欧双方对各自的营商环境、政策环境有不同理解,这是需要多交流和交换意见的,因为从中方的角度来看,欧方近年来在投资、贸易等方面搞了很多带有保护主义性质的举措,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中国和欧盟之间的关系会破裂吗?”德国《商报》称,自俄乌冲突以来,欧盟与中国之间的语气变得严厉,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分歧日益明显。经济界越来越担心双方之间发生关税战,而东布罗夫斯基斯正在中国努力挽救尚可挽救的东西。
在此次对话前,东布罗夫斯基斯在清华大学发表的演讲引发关注。路透社25日报道称,东布罗夫斯基斯当天早些时候在讲话中表示,欧洲与中国经济联系很深,中国“可以做很多事情来帮助降低我们的风险认知”。他此前在上海外滩峰会上还表示,欧盟无意与中国“脱钩”,而是寻求对华“去风险”,希望建立更为平衡的经济关系。
他还宣称,“当欧盟的开放性遭滥用时,欧盟必须保护自己。”
香港-亚太经合组织贸易政策研究小组执行董事杜大伟在香港《南华早报》刊登的一篇题为《欧洲寻求从中国“去风险”,但落后只能归咎于它自己》的评论中称,“欧盟不应抨击中国在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方面的大规模投资,而应该扪心自问,为什么自己在能源转型方面远远落后;中国的竞争领先地位是长期规划和庞大经济体体量的自然结果,而不是保护主义和颠覆性出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