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智库专家对话:用“智库之智”拉近中欧距离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12月16日报道】12月16日,在“第七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上,中欧学者以“国际变局中的中欧智库交流”为主题,围绕2023年中欧关系、中欧共识、智库推动中欧关系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研讨。多位嘉宾表示,智库是政界和学术界的桥梁,在提升政府决策影响力及科学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球指南针(The Global Compass)首席执行官让·克里斯托弗·巴斯(Jean-Christophe Bas)表示,欧洲和中国在智库交流过程中,能够维稳彼此关系,缓和紧张局势。
全球解决方案倡议组织(GSI)秘书长马可思·安格斯(Markus Engels)直言,如若国际合作被破坏,这种趋势甚至威胁到全球气候变化行动及全球共同抗击疫情行动。“对我们来说,智库合作的目的就是要扭转这个趋势,希望能够展现国际国内政策的趋势。”
一段时间以来,欧盟内部在如何看待中国上出现了一些杂音。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丁纯认为,无论如何,中欧间经济上的合作是大势所趋。智库在促进双方各领域合作上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20年1月至8月,欧盟总体对华投资增长123.7%。如今,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80个城市,很多欧洲投资者将目光聚焦于中国。
“经贸投资应该得益于彼此的开放。以CCG为代表的智库开展过一些经贸研究,比如核算双边贸易往来数据等。”丁纯认为,双方可以在开放式交流互动中,进一步化解彼此之间的误解,为双边合作打造良好的机遇。
“未来时期,中欧双边智库可以建立一个平台,提供一些意见建议,让政府决策者,尤其是在气候变化、数字化和AI领域,针对中欧如何进行合作、进行技术性磋商、执行提供参考。”丁纯说。
欧洲政策中心首席执行官法比安·祖莱格(Fabian Zuleeg)认为,一是让贸易更加得绿色,如何制定具体的指标和标准来实现,这是智库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二是世界怎么应对新的疫情,使得此次新冠疫情的教训不会重蹈覆辙。
在法比安·祖莱格看来,智库间面对面线下交流非常关键。“我们要了解对方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以及对方这些行事方式为什么与我们不同。我们需要本着同理心去理解,这种理解才能成就未来彼此间持续的合作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