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 中欧互动共现文物保护力

发布日期:2022-06-12 07:49:09来源:欧洲时报作者:
每年的6月第二个星期六都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中国各地积极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生动诠释了“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的主题。

【欧洲时报网】每年的6月第二个星期六都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中国各地积极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生动诠释了“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的主题。

线上线下“交辉” 展示中欧艺术瑰宝

综合中国央视网、北京《新京报》、《福建日报》报道,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11日上午,主场活动在甘肃兰州启动。此外,为迎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到来,中国各级文博单位开展了6300多项线上线下活动。

中国文物工作十年来,先后完成两次中国全国文物普查,实施万余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推进86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还原中国历史江河汇流的发展脉络,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目前,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6项。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全国各地文博系统组织开展6300余项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上线下活动,甘肃省博物馆拿出了闭关修养大半年国宝级文物铜奔马,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它勇往直前、潇洒俊逸的绝世雄姿。黄河沿线博物馆联盟共同推出“木本水源——黄河流域史前文明展”,荟萃黄河流域史前精品文物。

此外,北京颐和园还开展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公众文化活动,其中包括“绝艺交辉——英国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与颐和园博物馆艺术精品展”及该展览的线上全景展览、“世界遗产在北京”文化沙龙直播活动。展览分为璀璨万象、精微入神、镶嵌艺术和吉尔伯特夫妇的艺术收藏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的欧洲展品包括拉法耶特瓶、维多利亚女王鼻烟盒、“美丽的意大利天空”微型马赛克桌面等。颐和园馆藏的工艺精品包括中国银器、玉器、珐琅器、瓷器、家具等。

学习欧洲文化保护 中国度过第六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底蕴所在。城市规划建设,怎样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保存好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推进乡村振兴,如何保留乡土味道、乡村风貌,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其实,保护好文化和自然遗产,就是守护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活动家冯骥才就提出:希望中国也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确定一个“文化遗产日”。而在2004年和2005年的两会上,冯骥才又提出这一建议,并提交了《关于建议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提案》。2005年7月,郑孝燮等11名专家学者联名致信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倡议中国设立“文化遗产日”。2005年12月,中国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016年9月,中国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6月11日是第六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