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合作、中美合作、全球趋势……“大咖们”这么看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于3月20至22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迈上现代化新征程的中国”。本届会议就各领域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在此摘取部分精彩言论以飨读者。
区域合作
亚开行泽田康幸:RCEP不仅会惠益亚洲,还会惠及世界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泽田康幸表示,在疫情发生之前,亚洲地区在贸易、FDI、融资和旅游方面呈现稳定增长,更加强劲的区域合作和经济整合在疫情前已经出现了趋势。不过,新冠疫情威胁了前几十年来亚洲地区融合所取得的进展,2010年5月达到低谷之后,亚洲的出口出现了反弹。他强调,区域合作和整合对于恢复和帮助亚洲经济实现繁荣、包容和韧性以及可持续性是至关重要的,RCEP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亚洲应该进一步拥抱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措施,包括通过签署RCEP这样一个大范围的贸易协定来推动成员间的经贸合作和发展”。
张燕生:下一步区域经贸合作面临的问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下一步区域经贸合作或面临几个问题。一是国际贸易还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吗?下一步区域经贸合作能不能够继续推动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尤其是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普惠贸易和一些新型的贸易方式。张燕生对此持怀疑态度。
二是国际贸易还是不是基于国际工序分工推动中间品贸易?“现在强调供应链的安全,强调供应链的本地化,实际上国际工序分工的贸易体系还能不能继续?我是持怀疑态度的。”他说。
三是疫后会不会出现需求东移,供给东移、创新东移、服务东移、资本东移、货币和金融合作的东移?这对东亚生产网络、东亚生产方式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会奠定这个区域经贸合作创新的基础和实业的基础。
四是如何破解“萨缪尔森陷阱”?如何构建互补性的贸易和产业结构,共享型的贸易和投资产业结构,开放合作,不搞赢者通吃?在这方面区域能够做一些什么样的创新性的推动?
五是中国的作用是什么?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正在推动市场开放、制度开放、创新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应该下功夫营造这个区域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李稻葵:中国成为维系全球化领导者 企业家需做好准备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中国已经成为维系全球化的领导者,发力点就在于区域经贸合作。WTO改革涉及很多国家,单纯依靠某一个国家推动太难了。“怎么办?方法就是一个一个区域做。去年,我们成功签署RCEP,在谈判过程中,中国明显发挥出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稻葵提醒现场的跨国公司企业家,下一步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将对国内经济多方面进行调整,“企业家们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迎接一个新时代到来。”他说。具体来说,第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第二关税要下降;第三国有企业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中美关系
基辛格: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取决于中美之间的理解
基辛格又说,“美中是两个伟大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所以有时候我们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会有不同”。“现代科技、全球化传播和全球化经济,要求双方做出比以往更大的努力进行合作,因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取决于两个社会之间的理解。”基辛格在视频致辞中说,“工业和科技大国之间加强合作,发展积极的双边关系是多么重要,中美之间也是一样”。
美国前财长:以建设性的态度解决分歧
美国前财长鲁宾说,美国“必须意识到中国和美国不一样”,应该关注中国政治经济体系取得的进展,这对美国是有利的。他呼吁美中应当管理好彼此的不同,遵循以规则为基础的合作,以建设性的态度解决分歧。
傅莹:在大图景内考虑问题才能超越分歧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莹分享了三个感悟:首先,在处理两国关系时,要有以终为始(Start with the end in mind)的思考习惯,在大图景内考虑问题,这样才能不被分歧所困,超越分歧聚焦合作;第二,对比50年前,如今有着更多改善中美关系的有利条件;第三,两国需要承担起历史责任。傅莹认为,双方需要冷静客观地面对和解决分歧。只要能够开始行动,新的局面就会被创造出来。而且,这种合作应该是开放性和真诚、双赢的合作,而不应该试图干涉内政,搞拉帮结派、你输我赢的争斗。
朱民:两国应在五个领域尽快展开合作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今年全球经济缓慢的复苏还是在各国政府和央行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后实现的,因此,当务之急是中美在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紧密合作,为全球经济发展和全球金融稳定注入动力。当前,有五件事亟需两国携手合作:
第一是货币政策合作。第二是支持全球贸易。第三是促进全球供应链稳定。第四是持续支持新兴市场、低收入国家,在加快全球疫苗接种速度方面开展合作,特别是对低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第五是改善全球治理,促进全球数字经济发展。
全球趋势
IMF冈本:做好疫苗生产与分配 今年增长可能更快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杰弗里·冈本表示,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5.5%左右,但在美国和其它国家经济刺激的情况下,可能发展的速度会更快一些。他针对目前全球复苏状况提出四点建议:
首先,必须快速地结束疫情,这就要求必须加快疫苗生产,确保低收入国家能够获得更多的疫苗,包括全球疫苗分发的计划和其它计划都需要执行好。同时,发达国家需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第二,要继续保持对经济的支持,促进经济的复苏。要更好地调配资源,使得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是包容性的。同时还要应对长期的挑战,比如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
第三,要弥合各国之间的差距,同时防止气候变化阻碍经济增长。
最后,要关注气候变化,并且评估在发展方面的能力。
朱民:三股力量正在塑造未来
朱民认为,有三股力量将会塑造今后十年的世界,“不仅是十年,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是五十年。”这三股力量分别是:金融稳定、技术创新、碳中和。
关于金融稳定,他指出,央行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表示,现在世界处在一个不平衡的复苏之中,所以通货膨胀会回来,而且“回来的势头会非常猛”。他表示,可以看到巴西、土耳其、俄罗斯都提高了利率,这说明,通货膨胀不仅会出现在美国,而且可以躲藏在世界上很多角落。
关于技术创新,他表示,技术的发展速度真的太快了,它会影响到方方面面。他强调,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还不知道我们前进的方向”,比如人工智能,还是处在一个“黑箱”的状态。他指出,“人工智能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最接近于自己的东西,但是我们还是不知道如何控制人工智能。”
关于碳中和,朱民认为,这不是一种成本,而是一个很大的机遇,“特别是对中国来说,因为它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产端,改变我们的消费端,同时也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他强调,中国现在希望能够从传统的工业发展过渡到绿色发展的模式,接下来的十年将会给我们为绿色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世界卫生组织葛西健:世界需要全球机构/机制来应对大流行病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主任葛西健表示,新冠疫情证明了,为什么世界需要全球机构和全球性的机制来应对大流行病,其中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第一,病毒无国界,如果病毒在世界任何地方传播的话,那么所有的国家都无法逃脱感染的风险。所以了解世界各地的局势至关重要,必须要建立国际的监测机制。
第二,需要全球机构来维护健康安全,正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全球合作以促进诊断工具、疗法还有疫苗的开发。
第三,区域乃至世界应对大流行病的总体能力,是由反应能力最弱的国家来决定的。这意味着,要确保每个国家都有发现和应对传染病的能力。
葛西健最后强调,人们从新冠疫情中所学到的两个经验教训,“第一个是健康和经济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大流行病的人为和经济的代价是毁灭性的,需要加强良好健康和经济安全之间的联系,健康安全是一项投资,而不是一个成本。”“第二个教训就是全球团结的重要性,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中国经济
易纲: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国央行行长易纲表示:“当前,我们要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持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易纲说,目前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中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在正常区间,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我们需要珍惜和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当前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在10%左右,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3.2%,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利率为2.2%。202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5%。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处于正常区间,在提供流动性和合适的利率水平方面具有空间。
林毅夫:中国必须要处理收入不平等的问题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教授、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表示,中国必须要处理收入不平等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意味着相应的成本。他表示,到2035年,中国的人均GDP应当跨越12345,这也将成为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如果跨域了这样一个门槛,中国将进入到高等收入国家的群体。他强调,“如果中国可以在接下来的十年每年实现5%—6%的增长,一直到2030年,中国的经济体量将成为全球第一。”
周其仁:讨论乡村振兴的潜力应该从整个国民经济着眼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讲席教授周其仁表示,讨论乡村振兴的潜力不能单单从乡村着眼,而应该从整个国民经济着眼。首先看国民经济对乡村、对农业、对农民还有哪些潜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个需求是发展乡村、振兴乡村最重要的一个可能性的机会。抓住了这种满足需求的过程,就能把“三农”的问题解决得更好一点。
瑞银集团CEO:未来十年全球增长至少30%来自中国
瑞银集团首席执行官拉尔夫·哈默斯(Ralph Hamers)指出,瑞银分析师预计中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增长,今年GDP增速预计将达到9%,2030年名义GDP达30万亿美元。瑞银集团首席执行官拉尔夫·哈默斯发言哈默斯进一步指出,未来十年全球增长至少30%将来自中国。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将继续增加。此外,中国还将继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市场等方面的改革。中国还旨在破除民营及外资企业发展壁垒,提高国有企业运行效率。所有这些都将促进中国经济长远增长。
科技创新
马斯克:对人工智能进行监管是非常合理的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人工智能、自动驾驶、高速隧道和太空探索等是未来颠覆性的技术,人工智能已经被应用于合成RNA和DNA,并用于研发疫苗。自动驾驶汽车很快就会出现,大大地改变交通的面貌。隧道在缓解城市拥堵方面也会非常重要。利用太空探索的创新,生命可以走出地球,可以去探索其它的星球,来确保人类意识的传递和延续。
在谈到人工智能的时候,马斯克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支持对人工智能进行监管。他认为,应对人工智能的创新是人类面临最重要的挑战,因为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比人类更聪明的物种。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人工智能的管理和共生是非常重要的。他强调,人类和人工智能肯定要区别开,所以自己是非常支持对人工智能进行监管,只要是影响到人类的安全,比如飞行的安全,食品和药品的上市,都需要进行监管。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更平了
《纽约时报》外交评论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感慨,现在的人们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世界,“人们经常问我,这个世界还是平的吗?我经常跟他们说,亲爱的,它真的是平的,比以前更平了”。他称,自己在美国加州通过ZOOM来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所以世界比以往更平了。但他强调,现在的世界不仅仅是平的,不仅仅是互相关联的,还是融合的。弗里德曼认为,世界大国所面临的挑战,是要找到一些新的规则,在新的时代进行融合。
诺奖得主斯科尔斯:中国的数字货币电子支付计划是最先进的
斯坦福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伦·斯科尔斯认为,“中国正在迅速行动,认可加密货币,进而认可区块链来进入交易序列。虽然有超过60个国家正在实验国家数字货币,但中国的数字货币电子支付计划是最先进的——央行数字货币计划。”
在迈伦·斯科尔斯看来,人民币数字货币将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吸引力,促进跨境结算的效率。人民币将更容易成为储备货币,使跨境支付更快、更有成本效益,并成为中国商品和服务以及未来其它商品和服务的结算货币,这可能会成为SWIFT的竞争者,因为SWIFT能够使美国通过不使用银行结算交易就能够监控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由于可以通过数字交易获得有关数字活动的信息,货币和财政政策将得到加强,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流动资金可以更有针对性和及时性。”迈伦·斯科尔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