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业态助文化出海 广东产业数据领跑全国
广东文化产业规模总量连续十八年全国居首
近日,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在广州召开,对广东新发展阶段文化强省建设进行再部署、再推动。会议要求,要聚力实施“六大工程”,其中“实施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要求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北京冬奥会上,由广州美术学院曹雪团队主持设计的吉祥物冰墩墩“一墩难求”,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再次吸引世界的目光。用荔枝FM、酷狗音乐听音乐,在虎牙、YY上看直播,《熊出没》《喜羊羊》陪伴一代代孩子长大,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破层出圈让粤剧文化风靡一时……南粤大地人文荟萃,文化产业硕果累累。
近年来,广东文化产业发展成绩亮眼,多项数据连续多年领军全国。连续18年,广东文化产业规模总量、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居全国首位;2019年,广东数字出版产值超1800亿元,居全国第一,动漫产值约610亿元,约占全国的1/3,居全国第一;2020年,游戏营收规模约2132.1亿元,占全国比例为76.5%。数字创意、网络视听、网络娱乐、电子竞技、线上演播等新兴文化业态异军突起,正成为广东文化产业的新引擎。
广东文化产业强势突围背后,是产业体系、创意、科技、政策等多重因素叠加的效果。广东文化产业体系健全、链条完整,目前,广东文化产业9大类146个行业门类齐全,其中7大门类增加值全国占比超过10%。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带动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插上“科技+”的翅膀,广东涌现出腾讯、网易、华侨城、酷狗音乐、咏声动漫等一批文化产业“领头羊”,全省有文化产业相关高新技术企业近800家,5家单位获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科技”引领广东文化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和价值链高端化不断延伸。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建设了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运营的羊城创意产业园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为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在运营的园区总产值已超过300亿元,成功培育出9家上市公司。
展望“十四五”,广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将迈向更高的目标:“十四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8%,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超过6%。
游戏产业
营业收入占全国近八成 润物无声传递传统文化
近年来,广东游戏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今年1月份,广东省游戏产业协会发布的《2021广东游戏产业报告》显示,广东地区作为中国游戏营收的主力军,2021年游戏收入为2322.7亿元,占全国营收的78.7%,相较于2020年,上升2.2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广东省网络游戏占全球网络游戏营收规模的25.9%。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广东游戏产业从业者可以如何作为?
“游戏产业是广东文化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三七互娱来自广东本土,是A股最大的网络游戏公司,其创始人、董事长李逸飞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企业应该把好内容关,更好地为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游戏是一种文化载体,可以将优质的文化内容与研发技术进一步结合。”李逸飞说,希望做出有内涵又好玩的精品产品并将它带向世界,在服务国家对外大局中展现广东担当、广东作为。
值得一提的是,继2020年广东省网络游戏出海规模经历较大突破后,2021年广东省网络游戏出口营收规模预计达到389.2亿元,同比增长率为22.6%。互联网没有地域界限,通过和网络游戏的融会贯通,广东文化、湾区文化都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广东省游戏产业协会执行会长鲁晓昆表示,广东省网络游戏营收所占比重升高,主要由于广东游戏企业研发能力不断进步,以游戏质量持续获取全球性用户,未来还有望在全球游戏市场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
对于提升企业研发实力、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李逸飞深表认同。他认为,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技术优势,研发功能游戏,让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通过游戏了解、熟知传统文化。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2021年,三七互娱就已将非遗文化“洪拳”融入公司自研产品中。该公司的产品《我是画卷修复师》还以画卷拼图的方式展现了广彩、广绣等16个广州特色非遗项目,向大众宣导与传播广府文化、非遗文化。
此外,李逸飞还特别指出,要加强人才建设。广东游戏企业众多,在文化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应该多下工夫。像三七互娱就通过课程培训,让员工在游戏产品研发过程中,能自觉地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产品中,这对文化建设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动漫产业
喜羊羊雄狮少年等大热输出 动漫成广东文化强省新名片
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活力广东、现代湾区”广东文旅专题主题展共展出动漫游戏品牌精品328件(套)。其中,中国动漫第一股——奥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超级飞侠动漫IP衍生品;深圳市灵狮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闪亮展示ACTIF(漫博会)品牌运营中心和国家广电入库项目“灵狮IP伴客”,广东IP闪耀服贸会。
2021年10月,中国国际漫画节动漫游戏展(CICF)与亚洲游戏博览会(AGF)在广州双展联办,展示动漫游戏相关衍生品达500多种,广东原创动漫IP备受国内外商家青睐。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超级飞侠等大热IP持久输出,《雄狮少年》《小虎墩大英雄》等动画电影也展现广东动漫的新实力,如今,广东动漫已成为广东文化一张靓丽的新名片。
近年来,广东文化新业态发展动力强劲,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产业领域纷纷领跑全国,动漫产业尤其表现抢眼。2021年,广东动漫产值超过600亿元,约占全国1/3的份额,位列全国第一。动漫相关企业注册数量为16.7万家,全国占比16%。以动漫为代表的内容创意产业快速增长,为广东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广东动漫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如今,动漫创作逐渐走向主流,内容、题材以及技术应用方面向精细化发展。观众对动漫形式的作品接受度越来越高,各类型的创作都可以在市场上找到核心受众和价值意义。”奥飞娱乐副总经理刘震东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缘优势和历史特点让广东动漫产业发展走在时代前沿,吸引了海内外高端动漫人才加盟。
成熟的市场环境和有力的政策支持造就了广东良好的动漫产业基础,在广东动漫从业者看来,积极开发新IP、拥抱新技术、试水新模式让广东动漫产业拥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何讲好广东故事、讲好岭南故事?首先,在内容创作方面,我们要深入挖掘蕴含广东文化、湾区精神的文化内核和生活方式,把它融入动漫作品中。例如,‘超级飞侠’动漫影视剧就将早茶、龙舟等经典广府文化题材融入故事,通过剧集在全球发行播出,传播广东文化。”刘震东表示,除了做好内容创作外,动漫从业者更要借力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政策,加强广东动漫品牌的对外输出,打造更多有全球影响力的广东动漫名片。
数字创意产业
“文化+科技”推出新玩法 政企合作带动产业全链条
年前开启的支付宝2022年集五福活动中,众多文化机构接入五福,成了今年集五福活动的主角。其中,南越王博物馆馆藏文物“错金铭文虎节”就登录五福,同款文物数字藏品一并发布。勇中带萌的虎文物,为全国人民送去新春的祝福。
这是广东文化企业、机构与科技企业联手打造数字创意新玩法的典型代表。在数字经济时代,巧妙借力数字技术也为广东文创产业设计与制造两端融合发展带来崭新机遇。联动政府、企业牵桥搭线,创新“IP+”生态布局,逐步成为行业共识。当前,广东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加速与发达的制造业、视听产业进行深度结合,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广东样本”。
主营文化产业平台建设和产业空间服务运营的深圳市灵狮文化产业集团总裁王妍表示,将进一步汇聚数字创意上下游产业资源,通过投资、孵化基地等方式,助力IP孵化、产业对接、IP出海。
2019年就上线了IP数据平台的原仓(广州)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则表示,以皮具产业为例,借助IP大数据平台,原仓可帮助箱包品牌高效匹配IP,为箱包产业赋能,同时保护原创设计产权,实现创意和产业价值最大化。
实际上,在过去几年中,广东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涌现出一批“文化+科技”领军企业,对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看《熊出没》《喜羊羊》,听荔枝FM、酷狗音乐的歌曲,在腾讯电子竞技平台上娱乐,在虎牙、YY上看直播……这些都是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
数据显示,拥有酷狗/腾讯音乐、YY直播、虎牙直播、网易游戏等文化龙头企业的广州,其文化产业2020年全年营收达到4135.28亿元;2021年上半年,市内7.44万家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09.58亿元,同比增加31.3%。其中,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强劲。这足以证明“文化+科技”类企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
“这些企业已成为推动广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广东省人大代表、酷狗音乐党支部书记江明秦此前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更好地让文化龙头企业发挥支撑和引导作用,应该采取政企合作的方式,通过产业协作,形成产业内部生态系统,带动中小微文化企业共生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效统一”。
有业内人士表示,文化科技融合目前有四个方向:一是新科技与新生活方式交融催生文化新业态;二是科技改造现有文化业态,助力现有文化产业升级;三是新技术让公共文化资源效能释放,进入消费领域;四是利用科技将文化元素融入实体经济和制造领域。目前,广东文化产业已在这四个方向发力。
餐饮产业
失传岭南名菜重归餐桌 预制工艺为文化强省“加道菜”
穿越千年,岭南美食让人“牵肠挂肚”,很多外地朋友就是通过粤菜了解广东。伴随广东绘就“文化强省”的建设蓝图,广东餐饮文化频频高光“出圈”。食在广东,正以最活色生香的方式为广东文化强省“加道菜”。
粤菜起源于汉代,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在主配料的选择上广博奇异、花样繁多。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粤菜影响力从南粤向内地扩大,许多大城市相继开设了粤菜餐馆。
随着岁月流逝,当年一些有口皆碑的名菜和为市民津津乐道的食林掌故,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消散远去。近年来,广东从博物馆到国有餐饮企业,都越来越重视搜集、整理、研究与粤菜相关的历史文献、菜谱餐单、旧物件、旧照片等资料,以此寻找粤菜发展的脉络,并联合学者、私人藏家、粤菜大厨等,让一度消失的传统粤菜重回餐桌。
去年8月,广州酒家就专门复活了一桌“民国粤菜”,让几近失传的羊城风味重回餐桌,展示了粤菜烹饪技艺非遗复原历史菜谱的最新成果。其先后开发的“满汉大全筵”“五朝宴”“南越王宴”“民国宴”为粤菜发展构筑起一脉相承、贯通古今的完整链条。
中国大酒店也推出“消失的名菜”,从博物馆馆藏百年的民国粤菜菜单中汲取灵感;百年老字号陶陶居在不断创新的同时敬畏传统手艺,一道芝士糯米鸡,在传统糯米鸡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口味上融合了秘制卡珍芝士酱,摆盘上则与西式的披萨造型融合,推陈出新。
这个春节,广东预制菜抢占全国餐桌。传统粤菜菜式“桂花扎”、广东港式盆菜、汕头狮头鹅等粤菜代表,强势占据全国年夜饭C位。盒马鲜生在春节推出的预制菜中,就还原了传统粤菜代表“桂花扎”。桂花扎形状为椭圆形,分三层,最中央是咸蛋黄,然后是肥而不腻的冰肉,外层是用鸭肠环扎而成。“冰肉要用头曲酒和糖腌24小时以上,才能吃起来肥而不腻。”盒马广州区域餐饮负责人邓华翔表示,因做法考究,如今已鲜有餐馆再推该菜。而盒马通过传统工艺与食材深加工技术,今年成功将这道岭南名菜做成预制菜,带到更多老广的餐桌上。在全国市场上,岭南名菜佛跳墙、金汤花胶鸡、汕头狮头鹅等预制菜很受青睐。
羊城晚报记者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广东目前正全力推动广东预制菜的创新,全面加速农产品食品化工程建设,争当全国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要让粤菜走进千家万户。食在广东,正以最活色生香的方式为广东文化强省“加道菜”。
文化出口
立足粤文化同声同气 广东文化产业大步走出去
作为经济第一大省,近年来,广东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出口发展更是跑出了“加速度”——广东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居全国第一。2019年,广东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566亿美元,约占全国五分之二。其中,文化产品出口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出口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让广东文化产品更好地“走出去”,广东培育打造了一大批品牌展会:文博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中国(东莞)国际影视动漫版权贸易博览会、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南国书香节等影响力持续增强,成为广东文化产业、文化创新走向世界的“助推器”。
立足中华文化沃土,讲好岭南文化故事,是广东文化、岭南文化出海的“密码”。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云上岭南”文化博览会覆盖全球五大洲25个主要国家和地区,通过“视频+直播+文图报道+线上展示”方式传播岭南文化,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与此同时,羊城晚报《岭南文脉》海外版“借船出海”,随《星岛日报》海外版全球发行网出版发行,覆盖北美、欧洲、大洋洲等100多个华侨华人热居城市。
“实际上,岭南文化在中华文化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和表现形式的。与中原的一些文化相比,我们这些元素其实更受年轻人喜爱,能在更大范围内去传播。”广州城市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柳立子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岭南文化一直都是处于东西文化、中原文化跟西方文化的交融交汇之中,像粤语在国际上的传播就有比较好的受众基础。目前粤文化离系统性传播还有距离,要让人们对这样一个地域文化有整体认识。
“奥飞动漫等企业是广东网游动漫出海的重点企业,生产了大量优秀ACG作品,形成了强大的广东文化产业。广东文化产业不但有大IP、大企业,还具备国际思维和全球化意识,通过出海实现相关产业数字贸易出口。”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向羊城晚报记者表示。
羊城晚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国家认定了29家文化出口基地,广东占有两席,分别在广州市天河区和番禺区。“文化事业需要政府给予很大的引导支持。”柳立子说,文化强省的各个工程是相互衔接和渗透的,企业要进行文化内涵、文化要素的挖掘,学界也要去进行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这是需要政府系统性推进的工程。她建议,天河、番禺既要有差异化,又要考虑互动,这需要政府在中间发挥相互链接作用。
数说
“十三五”期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0%。
2019年,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6227.18亿元,同比增长7.59%,约占全国总量的1/7,连续18年位居全国首位;占全省GDP比重5.77%,自2014年以来,已连续7年占全省GDP比重超过5%,成为全省支柱产业。
“十三五”时期,广东共创建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认定28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认定14家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广东文化产业涉及9大类146个行业,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29.74万个,其中有3家企业入选2019年中国文化企业20强,3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广东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均居全国第一。
作者:莫谨榕,林曦,杭莹,沈钊,许悦,孙绮曼, 严思蕴,胡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