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筑长堤 丝路谱新篇

发布日期:2025-04-10 10:03:47来源:国际商报作者:
二十年前,中国路桥在印度尼西亚的征程始于泗水—马都拉跨海大桥的蓝图。

二十年前,中国路桥在印度尼西亚的征程始于泗水—马都拉跨海大桥的蓝图。作为印尼首座由中国企业使用中国标准承建的特大型跨海桥梁,泗水—马都拉大桥以主桥2.1公里的雄伟身姿连接爪哇岛与马都拉岛,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早期合作的典范,在2009年大桥通车时,印尼媒体称其为“镶嵌在马都拉海峡的钻石”。这座桥梁不仅圆了印尼人民半个世纪的梦想,更成为中国路桥在这个千岛之国匠心铸就精品的起点。

2009年至今,中国路桥在印尼还相继完成了西加里曼丹塔园大桥、梭罗—卡索托诺收费公路、万隆吉松达乌收费公路三期等多个重大标志性工程,荣获国内国际多项大奖。这些精品工程,见证了中国路桥在印尼二十年来的深耕与坚守,也为如今再度启程三宝垄至德马克海堤高速公路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碧波荡漾的印尼爪哇海北岸,一条蜿蜒曲折的“海上长城”正在崛起。由中国路桥承建的三宝垄至德马克海堤高速公路1B标段(以下简称“三宝垄项目”),不仅是一项投资4.82亿美元的超级工程,还延续和传承了中印尼在基建合作方面技术突破和民生赋能的卓越传统,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作为连接中爪哇省首府三宝垄与旅游名城德马克的交通动脉,项目将显著缓解现有道路的拥堵状况;另一方面,这条印尼首条海堤公路将破解困扰当地百年的海水潮汐倒灌难题,保护三宝垄市北部免受海水侵蚀,新增可使用土地576.04公顷。项目建成后,三宝垄至德马克通勤时间将从60分钟(拥堵时)压缩至10分钟,直接惠及沿线近5万居民。这项融合本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杰作,正在书写着共建“一带一路”建设的新篇章。

三宝垄项目还展现了令人瞩目的本地化技术创新。面对爪哇岛北岸特殊的软土地质条件和海洋环境,项目团队就地取材,创造性地采用“竹桩竹排筏板+分阶段堆载预压+竖向塑料排水板”进行软基加固处理,这一新颖的技术方案将印尼丰富的竹资源与现代工程技术完美结合。13层交错绑扎的竹排构成柔性垫层,成本较传统钢桩降低约35%,配合17~56米长的塑料排水板形成立体排水网络,使地基沉降控制在毫米级精度。项目团队还与印尼万隆理工大学等多所当地高校合作,通过现场试验监测和学术论坛等不同形式,积极探索符合印尼本地实际的深层软基处理技术,以期为印尼全国范围内面临类似问题的区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根本上破解印尼沿海土地下沉、海水倒灌和城市内涝的难题。

此外,项目的环保创新同样令人赞叹。在海堤护面设计中,工程师们借鉴了当地传统渔网的编织工艺,开发出模块化预制混凝土块体系统。这些0.2~1吨重的“人工礁石”不仅抗浪性能优异,其表面特殊的凹凸纹理更成为海洋生物的栖息地,生动诠释了“建设一方工程,造福一方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承诺。

项目的建设不仅仅带来了技术与环保的创新,更在当地播撒下希望的种子。中国路桥在三宝垄项目建设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教育帮扶传递温暖与希望。项目团队为当地多所学校改善教学环境,捐赠学习用品,并特别关注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在“六一”儿童节、圣诞节等重要节日,以最真诚的互动和贴心的礼物为他们幼小的心灵送去爱和祝福。“你们带来的不仅是物质帮助,更让孩子们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和力量。”距离工地不远的博多诺小学当地老师感动地说。当地员工阿勇的故事同样令人感动。八年前,这个中文水平有限的印尼青年加入中国路桥,在同事们的悉心帮助下,他不仅成长为技术骨干,还用积蓄为家人购置了新居。“在中国企业工作是我最棒的决定,”阿勇说。如今,像阿勇这样的本地员工已占项目总人数的82%,项目创造直接就业岗位1,847个,当前整体属地化率达93.04%,1200余名印尼技术工人在这里得到了专业培养。这些行动让印尼民众真切感受到中国企业的责任与担当,搭建起民心相通的友谊桥梁。

2027年,当这条跨海长堤全线贯通时,这条凝聚了中印尼智慧与友谊的“海上长城”,不仅将改善当地交通条件、守护沿岸安全,更将成为两国友谊的又一座丰碑。正如三宝垄市长所说:“我们收获的不只是道路,更是改写命运的机遇。”中国路桥用匠心与爱心铸就的这项工程,正在为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中国路桥印尼办事处杨非凡)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