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废成金 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发布日期:2025-04-10 11:07:33来源:国际商报作者:李 文
作为全球领先的环境综合服务提供者,康恒环境深耕印尼环保一线,凭借技术创新优势与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解决印尼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固废管理问题,为帮助印尼实现绿色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经验。

今年是中国与印尼建交75周年。自1950年建交以来,中国与印尼的关系不断深化,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企业承建的雅万高铁、爪哇7号燃煤电站等工程,显著改善了印尼民生,同时架起文化互鉴桥梁,成为推动两国合作共赢的生动写照。

印尼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森林覆盖率高达54.25%,镍储量居世界第一。同时,印尼拥有2.8亿人口,且处于人口红利期(2020—2040年)。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为印尼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支持。据预测,2025年印尼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1%。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印尼的废弃物管理与绿色转型仍然具有巨大的空间。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已成为实现“黄金印尼2045”愿景的重要途径。

作为全球领先的环境综合服务提供者,康恒环境深耕印尼环保一线,凭借技术创新优势与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解决印尼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固废管理问题,为帮助印尼实现绿色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经验。

望加锡垃圾焚烧项目:

印尼首批现代化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之一

望加锡市是印尼南苏拉威西省省会城市,是苏拉威西岛上最大的城市,也是印尼第五大城市,濒临望加锡海峡,处于海上交通要道位置。城市面积为176平方公里,人口超143万。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如布卢萨朗国家公园是一个以生物多样性著称的世外桃源;拉芒-拉芒村风景如画,是游客们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然而,垃圾处理一直困扰着当地经济民生发展。据了解,望加锡市仅有一座垃圾填埋场,面积约17公顷。截至2021年8月,垃圾库存量已达264万吨,平均每天进入填埋场的垃圾量为924吨。据调研评估,望加锡市垃圾增长幅度约在10%以上,该填埋场已于2024年达到最大库容量。填埋场大部分垃圾为陈腐垃圾,对城市的土壤、水体、空气造成严重污染,也对当地居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2024年9月24日,望加锡市政府正式与康恒环境签署望加锡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特许经营协议。印尼海洋与投资协调部能源助理副部长RidhaYasser博士与望加锡市政府及环境局、财政局、采购局、经济协调局等多位领导亲临现场。

望加锡垃圾焚烧项目不仅要求承建企业具备先进的固废处置技术与丰富的管理运营经验,更重要的是逐步修复多年垃圾填埋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康恒环境自2008年成立以来,经过17年的高质量发展,已跻身为全球最大的垃圾焚烧设备与技术提供者及全球前三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低碳静脉产业园)投资运营商。凭借对技术与管理的执着追求,康恒环境为中国的垃圾焚烧行业带来两次变革,并快速跻身全球前列。通过自主创新,康恒不仅研发改良更适应不同场景和垃圾成分的垃圾焚烧炉排放,大幅提升垃圾焚烧发电及热利用效率,更以高颜值、低排放的低碳静脉产业园建设破解行业难题,实现邻避变邻利;通过坚持固废处置技术的自主研发、创新与制造,助力全球80多座城市实现“无废城市”建设;通过低碳化能源解决方案,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望加锡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集中体现了中国垃圾焚烧发电的技术实力。该项目采用由公司自主研发并制造的炉排炉技术,共有两条焚烧线,处置规模为1300吨/日。同时,该项目采用高效能发电技术,配置1台35兆瓦的汽轮发电机组,年上网电量约2.09×10^8kWh,有效提高垃圾焚烧厂的发电效率并降低碳排放量。

在烟气处理方面,望加锡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烟气处理工艺,烟气排放将严格按照欧盟2010/75/EU标准执行。

垃圾渗沥液是一种成分复杂、有恶臭味的高浓度有机废水,需经专业处理后才能达到排放或回用标准。在渗沥液处理方面,望加锡项目配备完整的渗沥液和其他废水收集处理系统,采用“预处理+厌氧+两级A/O+超滤+纳滤+反渗透工艺”,浓缩液采用DTRO工艺,实现渗滤液零排放。

作为印尼首批现代化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之一,望加锡项目的实施将有效解决当地垃圾处理难题,并提供稳定的清洁能源,助力印尼实现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康恒环境将携手当地政府与合作伙伴将望加锡垃圾焚烧项目打造成为印尼环保产业的标杆,为其他城市与国家的固废管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印尼望加锡项目的落地不仅是印尼在绿色经济转型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也开启了两国环保能源领域合作的新篇章。

康恒环境:

为世界固废管理贡献“中国方案”

由于全球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全球垃圾量持续增加,尤其是东亚、南亚、中东及非洲等地区的固废处置管理水平和能力亟待提升。以全球80亿人,每人每天产生1千克生活垃圾计算,预计全球每天有800万吨垃圾产生。而全球垃圾焚烧处理规模目前仅约每日200万吨,未被科学无害化处理的垃圾正危害着全球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环境保护与治理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能独立完成的。

2013年,康恒环境将“走出去”作为公司重要发展战略,希望通过“在海外再造一个康恒”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环保的智慧和力量。2018年,公司正式成立国际事业部,立足东南亚、中亚,布局中东,深入欧洲,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投资运营为核心,结合设备成套“走出去”,携手合作伙伴共建低碳静脉产业园,在印尼,希望将低碳静脉产业园打造成为继雅万高铁后的又一张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的金字招牌。

自2018年开始,康恒环境国际化步履不停。2019年,在中法两国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康恒环境与中投公司、法国国家投资银行、法国Quadran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锁定首批20亿欧元项目投资意向。同年,康恒环境与亚洲开发银行签署了贷款协议,成为该国际机构成立50多年来首次支持低碳静脉产业园建设的企业。2023年,渣打中国与康恒环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渣打中国将发挥自身综合金融优势与全球资源优势,为康恒环境提供全面的金融和融资服务,助力康恒环境拓展海外业务。

7年过去了,康恒环境“走出去”战略持续落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垃圾焚烧设备与技术提供者及全球前三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低碳静脉产业园)投资运营商。截至2024年12月,公司已为1亿多人提供环境与能源服务,在全球投资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低碳静脉产业园)89座,日处理生活垃圾近12万吨,年绿色发电约180亿千瓦时;设备与技术应用于全球287座焚烧厂,532条焚烧线,日处理生活垃圾超30万吨。康恒环境正以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为世界固废管理贡献“中国方案”,助力更多国家和地区实现可持续的废弃物管理。

属地化: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之所向

印尼作为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环保需求。为了更好地服务印尼市场,2022年,康恒环境印尼代表处正式成立,最初采用由总部派遣管理者的方式,前往印尼市场“开疆拓土”。

然而,康恒环境深知只有真正融入本地,扎根本地建设,与当地人民休戚与共,才能实现合作共赢与可持续发展。为此,2024年康恒环境在当地成功注册项目公司PTSaranaUtamaSynergy,除部分关键岗位由总部派遣,项目公司其他岗位均通过本地招聘的方式吸纳人才。目前印尼代表处共有15名员工,其中8名印尼籍员工。随着望加锡项目的建设投产,预计该项目将为当地创造500个就业机会,总投资额近2亿美元,有效带动了当地就业。

除了人才招聘,人才的留用与培养也是确保项目稳定运营的关键。在“多元、平等、包容”的理念倡导下,印尼代表处采用属地化管理机制,根据当地的政策法规、文化背景和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员工招聘、培训、留用、考核与激励,为融入当地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和人心基础。2024年12月,康恒环境总部发起印尼文化周,邀请印尼籍员工普及印尼文化传统与风土人情,增强彼此的了解与信任。

垃圾焚烧发电对于印尼而言是一项全新的垃圾处理方式。当地政府与合作伙伴对垃圾焚烧的技术与运营的认知有限,富有行业经验的从业者更是稀缺。自进入印尼市场以来,康恒环境便积极参与当地的环保行业交流分享,推动当地垃圾焚烧、垃圾分类等一系列环保技术与管理实践的普及。为此,康恒环境不断派遣技术专家前往印尼与当地政府、合作伙伴耐心交流,普及并分享中国的固废处置技术与经验。这个过程营造了“共商共建共享”的机制,不仅增强了康恒环境与当地合作伙伴的信任度,更为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垃圾处置难题奠定了人才基础,为真正赋能印尼绿色经济转型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康恒环境已在全球建立了10个管理中心,直接雇员员工超3500人。在属地化管理赋能下,康恒环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环保梦想正在全球各地开花结果。

展望未来:

中印尼经贸合作的新机遇

2025年是中印尼建交75周年。回顾过去,中印尼两国在经济、文化、环保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成绩斐然。望加锡项目的建设投产,将是中国制造、中国技术、中国标准的一次集中展示。展望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双方将在环保、可再生能源等领域迎来更多的合作机会。

作为来自中国的固废龙头企业,康恒环境将继续秉承“创造更洁净更友好的生活环境”的使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更加成熟的技术、更加完善的服务及富有责任感的担当精神,为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康恒环境也将通过与印尼政府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更多环保项目落地,实现互利共赢,助力中印尼绿色经贸合作迈向新的高度。

携手共建绿色未来

康恒环境在印尼的成功实践,不仅展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为中印尼两国的绿色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康恒环境将继续深耕印尼市场,为实现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