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产业与区域协同发展

发布日期:2017-08-30 14:35:58来源: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作者:
2017年8月30日   2017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并指出“产业是经济之本”,“要深入开展产业合作,推动各国产业发展规划相互兼容、相互促进,抓好大项目建设

2017年8月30日

  2017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并指出“产业是经济之本”,“要深入开展产业合作,推动各国产业发展规划相互兼容、相互促进,抓好大项目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抓住新工业革命的发展新机遇,培育新业态,保持经济增长活力”。当前,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调整,中国经济也进入了“新常态”。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与沿线国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互联互通促进沿线国家投资和贸易的发展,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从而为世界经济增长创造新的空间,提供长期动力。

  产能合作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利益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产能过剩是指生产性产业的非生产性化,即提供了无法被使用的使用价值以及在循环过程中无法在市场实现的交换价值。在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过程中,货币资本的循环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以价值增值为目的,达到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成为流通过程的中介。在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范式中,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连续地并列进行的”。“在一个不断回转的循环中,每一点都同时是出发点和复归点。”而产能过剩使社会再生产过程无法顺畅地进行,在资本“回流延迟,市场商品过剩,价格下降而出现停滞时,产业资本就会过剩,不过这种过剩是在产业资本不能执行自己的各种职能的形式上表现出来的”。产能过剩的主要表现是“有大量的商品资本,但卖不出去。有大量的固定资本,但由于再生产停滞,大部分闲置不用”。高效的国际产能合作就是要通过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优势互补,解决生产活动循环不畅、生产效率不高、产品质量低下等问题,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使社会生产重新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世界经济发展面临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的严峻挑战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和发展规律,通过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全球社会再生产过程得以顺畅地进行。通过产业合作构建区域内的价值链,推动经济全球化再平衡;通过技术创新重塑世界生产、消费和投资格局,以有效供给催生新的需求,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工业主要以资源开采为主,依靠资源类初级产品出口,基础设施落后,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甚至缺乏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国家亟待通过发展现代制造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原有的产业格局。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使以产能合作提升产业格局成为其逐步参与国际贸易与世界产业分工的良好基础。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处于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在产品和产业结构上仍然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因此,可通过战略对接,重点围绕能源资源开发及深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建材产业、轻工食品业、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新能源产业等领域展开合作,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以产能合作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需要,能够为世界各国创造出更加舒适、安全和持久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具体而言,要从向外与向内两个方面,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产业与区域协同发展。

  一是向外加强国际产能合作,通过产业合作构建区域内的价值链。20世纪中期以来,国际产业分工经历了从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再到产品内分工的演进过程。各国之间的产业分工水平日益提升,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伴随产业分工的演进,世界范围内已经进行了三次国际性的产业转移。在产品内分工背景下,跨国公司充分发掘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把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分布到世界最具竞争优势的区域,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特定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之中。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以发达国家为龙头、跨国公司为载体、分包加工为延伸的全球价值链。中国应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大国优势,通过与沿线国家真正平等互利的产业合作来延伸产业链,逐步构建区域内的价值链,增强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努力推动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与调整。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四年来,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础,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正在启动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对接,积极扩大双向的开放和产能合作。中国已经同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已有的“一带一路”建设产能合作成果,包括蒙内铁路等高铁项目、喀喇昆仑公路等高速公路和跨海通信光缆、陆地通信光缆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的原油和天然气管道等60多个能源项目,以及中白工业园区等园区合作典型项目。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中国与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产能合作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是向内通过创新发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增长。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受制于国际市场的剧烈波动,庞大而完善的国内市场所发挥的稳定制衡作用将日益明显。首先,庞大的国内市场能够成为化解国际市场竞争压力以及抗拒全球经济风险的强大基础。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旺盛的购买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可以凭借规模巨大、发育成熟的国内市场来平衡国际市场波动、化解全球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其次,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际贸易的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使得逆全球化的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在此背景下,庞大的国内市场可以作为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的重要筹码,从而在国际合作中掌握一定的主动权,并逐步扩大对外经济贸易的广度和深度。

  因此,在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国际产能合作的同时,要依靠创新推动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淘汰低效企业、僵尸企业,促进“脱虚务实”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以及切实提高生产的协调性、高效性和高质性,推进国内市场的规模扩大和质量增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推进市场开发,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长;加快垄断行业政企分开的改革,以及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金融制度和财税制度的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分配政策,适度提高资本所得税率,降低劳动所得税率,继续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提高消费者购买力,从而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卫玲(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