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垦对非农业合作走出一片新天地
2011年1月13日,正在出访喀麦隆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看望并慰问了在那里进行对非农业开发的陕西农垦员工,听取了陕西农垦集团公司杨浩民总经理的汇报,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 2012年3月,陕西农垦集团公司再次向回良玉就中非农业合作工作进行专题汇报。3月9日,回良玉专门批示给农业部、外交部、商务部,他指出,农业走出去大有文章可做,务必规划和指导好,并在政策层面予以支持。 陕西农垦集团公司为何能够受到中央领导同志这样重视?话还得从6年前说起—— 2006年年底,当陕西农垦集团公司总经理杨浩民将刚刚收获的大米送到喀麦隆总理手中时,总理不禁由衷地感慨:“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 一捧沉甸甸的粮食,是陕西农垦人“当年开垦、当年播种、当年收获”的劳动结晶,是他们“走出去”付出艰辛劳动换来的果实。 如果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那么,来自三秦大地、后稷故里的稻种在喀麦隆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茁壮成长时,陕西农垦人谱写的华章也在非洲大陆奏响…… 思路决定出路 2005年11月17日晚,古城西安北郊的“鸵鸟王”大厦。一份来自农业部的电传充满诱惑和挑战:喀麦隆共和国欲在中国寻找农业投资项目,给出的政策十分优惠,如果陕西农垦有意向,可以推荐! “走出去”这正是杨浩民思考的问题。多年来,陕西农垦先后赴俄罗斯、乌克兰、南非和巴西等国进行项目推介和洽谈合作。陕西农垦优质的农产品曾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欢迎。面对一张世界地图,杨浩民的思绪飞向了广袤的非洲大陆。 在全国农垦系统中,陕西农垦的地位举足轻重。当年王震将军率领三五九旅,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一手拿锄头,一手握钢枪,挺进南泥湾,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中国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奠定了中国农垦的历史地位。可以说,陕西农垦就是中国农垦的发源地,而南泥湾精神更是中国农垦人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1997年5月,杨浩民就任陕西农垦集团公司总经理后,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他明白,没有思路和创新,就没有出路。站在全球的角度审视,陕西农垦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中央做出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决策。加快实施这一战略,对促进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扩大和加强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和传统友谊,提高中国农产品竞争力,发挥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促进农民增收,有效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作为现代农业的排头兵,中国农垦必然是率先“走出去”的先行者。杨浩民意识到,世界经济一体化,境外农产品加快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农业面临全球化竞争的压力更加明显。从融入世界经济的角度出发,陕西农垦需要制定面向全球发展的战略目标,发挥优势、利用农垦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有利时机,通过有效的合作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不仅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也是陕西农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新领域和新课题。 陕西农垦有一整套开垦土地的成功经验,已具备现代化的农业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力量,其组织化程度、产业化经营以及装备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的优势明显。在喀麦隆47万平方公里中,可垦土地占40%,而实际仅利用了3%,加之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从喀麦隆国内环境看,正值“改革开发”初期,由于本身经济实力不强,招商引资成为当务之急,摆到陕西农垦面前的是优厚的合作条件——土地无偿使用90年,耕种所用的进口机械全部免税,农产品出口中国部分免税。此时“走出去”,有利于推动当地农业发展,消除贫困,增加就业,企业又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一举多得。 然而,中国多年的对外开放主要着眼于“引进来”,从制度设计上看,更多的是考虑打破旧体制对“引进来”的障碍,而对于“走出去”一时缺乏必要的体制和制度考虑。杨浩民深知,陕西农垦要“走出去”,与现行管理制度和政策发生碰撞、摩擦的概率远远大于“引进来”,遭遇未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所难免。 犹如产自非洲的鸵鸟,杨浩民奔跑起来似乎天生就有一股不服输的韧性。这一次,他同样做出了自信而坚定的抉择:陕西农垦必须走出去,寻找新的突破。 挺进喀麦隆 2005年12月,喀麦隆驻华公使经过考察,对陕西农垦的成功经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他代表喀麦隆政府向陕西农垦总公司发出邀请,迫切希望陕西“农”字号龙头企业能为该国的农业发展提供帮助。 经陕西省国资委、商务厅批准,陕西农垦集团公司成立了由8人组成的代表团,杨浩民出任团长,油菜专家、农作物栽培专家、水稻专家、经管专家等多人随行。经过20多个小时的颠簸,2005年12月24日,代表团飞抵喀麦隆。 次日,喀麦隆农业部长会见了代表团,就考察地点、内容进行磋商。从12月26日,代表团在农业部官员的陪同下,深入楠加埃博科、丰班以及杜阿拉3个地区的30多个单位和农村进行实地考察。 喀麦隆的地形,川地、台地、塬地、湿地、坡地皆有,全部被茂盛的杂草和参天的树木覆盖,光、热、水资源和土壤等生态条件优越。代表团所到之处,受到各省农业厅长和农业技术人员欢迎,通过与地方官员、酋长、企业代表、农技人员、城市居民和农民等各阶层人士以及喀麦隆农学院教授等进行座谈和咨询,代表团获得了大量相关的资料。 尽管有着“非洲粮仓”的美誉,但喀麦隆由于耕作栽培技术落后,水稻、玉米、高粱、木薯、甘蔗和蔬菜等农作物品质和产量普遍不佳,农业生产水平低,人民生活困难。稻米年产不到7万吨,占主要农产品总量的不足1%,而薯类占到47%以上,热带水果占到28%以上,其他均为杂粮,每年要进口大量粮食。 奔放的舞蹈,激越的鼓点,悠远的号声,以及“你好!CHINA”的欢呼,洋溢着喜庆,喀麦隆人民载歌载舞地迎接代表团。每到一处考察地,喀麦隆政府官员和民众都争相问着同一个话题,“你们什么时候开始建设?” 一个个热盼的眼神,让杨浩民感到了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6年元月3日,喀麦隆总理接见代表团。他说:“中国在喀麦隆种植水稻和进行木薯加工,我非常高兴,希望你们明天就开始,通过项目带动,使我国人民早日学会技术,学会管理,促进喀麦隆经济发展,加深中喀之间的历史合作和友谊。” 考察活动获得了圆满成功。代表团与喀麦隆农业部、基础教育部、工商业部、土地资源部、中小企业部及国家投资公司总裁会谈,他们表达了给陕西农垦开发农业项目提供最大优惠和帮助的强烈愿望。 就要正式签约了,杨浩民彻夜难眠,他内心升起一种莫名的兴奋与不安。喀麦隆自然条件虽然好,农业开发潜力巨大,但基础设施薄弱,加之语言不通,风俗、生活习惯等差异,陕西农垦要飘洋过海“走出去”,势必面临重重困难。然而,非洲人民的热情,喀麦隆政府的真诚,还是深深打动了他。杨浩民知道,一个企业走出国门,代表的不仅仅是企业的形象和利益,还承载着更多的国家荣誉和尊严。 2006年1月13日,雅温得天高云淡。杨浩民代表陕西农垦,与喀麦隆农业部长签订了农业开发协议书。协议约定:喀麦隆政府无偿提供15万亩土地,期限为90年,由陕西农垦进行水稻和木薯加工、生产销售,鸵鸟养殖等农业项目开发。 协议的签定,标志着陕西农垦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这次考察是务实的,陕西农垦说得到,做得到;我们有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和农垦精神,一定能克服困难,搞好项目,为祖国争光,为喀麦隆人民做出贡献。”杨浩民庄严地承诺:“我们保证当年把地开垦出来,当年播种,当年把大米送到您的餐桌上。” 回国的日期转眼就到。杨浩民和代表团成员攀上雅温得市海拔最高的蒙菲贝山。从山顶俯视,鳞次栉比的建筑依山而建,层次分明地掩映在绿树丛中。“喀麦隆,我还会再来的!”杨浩民心中默念。 耕耘在非洲 2006年3月23日,西安鸵鸟王大厦广场,花团锦簇,锣鼓喧天。陕西农垦举行仪式,欢送首批赴喀的13名工作人员。 根据喀麦隆政府建议,陕西农垦首先恢复已经荒废30多年的楠加农场。楠加农场位于喀中央省南加埃博科地区,上世纪60年代由中国台湾援建,后由于种种原因而荒废。 欢送仪式后,3月26日,杨浩民参加了由农业部组团赴非洲赞比亚、莫桑比克两国的考察访问。杨浩民经过调查研究更加确信,非洲大陆丰富的光、热、水和土地资源,如果能够加以开发利用,必将成为中国、非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战略粮仓”。按捺不住兴奋,4月6日,考察活动一结束,杨浩民就由赞比亚辗转赶赴喀麦隆,只身前往楠加农场。 呈现在杨浩民面前的,是一片荒芜的景象:没有人烟,没有电,没有饮用水,没有住房,没有道路,土地上长满了两米多高的灌木和一米多高的茅草,排灌系统破坏殆尽,要想把这里开垦成良田,谈何容易啊? 困难在杨浩民眼里算不了什么,他立即组织当地农民开始砍伐灌木林。 这是考验,更是挑战。为了改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大家头顶烈日,步行20多公里,穿越6公里长满荆棘的原始森林寻找灌溉水源,多次遇到毒蛇、野兽,却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驻地道路凹凸不平且狭窄,交通不便,经过一周苦战,他们将2.5公里的道路拓宽垫平,使车辆能够自由进入农场。 农业生产是一项严谨的科学实践活动,必须与技术引进和试验相结合。进驻农场的第二天,他们就进行土壤测度试验,每天对气温和湿度定时观察3次,以确定合理的播种收获期;第3天对蔬菜种植进行试验观察,第9天开始做除草试验,第20天进行农作物试种……他们还到喀麦隆农科院参观调研,和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引进了非洲10个杂交玉米品种试种,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农业开发综合治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原灌溉渠道长满了树木和杂草,早已淤积塌陷,经过20多天的苦干,清理出主干渠4500米,配备了完善的水利设施;为了方便拖拉机等机械进入田间作业,修整了机耕路3000米。不到两个月,一个“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在项目区初具规模。 最令这些拓荒者引以为自豪的,是在很短时间里吃上了亲手栽种的蔬菜。刚到垦区时,由于当地物资匮乏,蔬菜供应严重不足,只有洋葱和土豆,其它蔬菜很难看到,生活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为了改变现状,他们除动手摘野菜外,立刻开始试种蔬菜,经过20多个品种的种植观察,不仅掌握了喀麦隆蔬菜生长的特点,菜谱里也多了青菜、西葫芦、豇豆、黄瓜、四季豆、丝瓜等品种。 喀麦隆人为楠加农场的复垦同样付出了努力和艰辛,无论是砍树还是除草,无论是盖房还是修路,也无论是安装设备还是开掘水渠,这些重体力活几乎都有喀麦隆工人的身影,尽管劳动强度大,但他们吃苦耐劳,从早上七八点一直干到下午六七点,许多人的手磨出了血泡,有的人甚至累倒在工作现场。几个月的朝夕相处,中国人与喀麦隆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秦军谱华章 2006年12月8日,杨浩民小心翼翼地捧起刚刚收获的大米。 这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粮食,它意味在喀麦隆实现亩产600公斤以上的优质大米是完全可能的;它代表着高科技和优秀管理与中国人传统精耕细作相结合创造的成就;它饱含着陕西农垦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它标志着中喀农业合作的首批具体成果就此诞生…… 楠加农场培育出高产优质大米的消息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喀麦隆国家电视台连续3天进行了报道,“中国人送来了大米”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四面八方的祝贺打爆了杨浩民的手机,鲜花和掌声中,他感到一丝欣慰。从耕耘到收获,其中的艰辛和苦涩,也许只有他和员工们体会最深。 又经过6个月的艰苦奋斗,陕西农垦人用血汗换来了回报:开垦土地160公顷,播种50公顷,打饮水井1眼,购置农业机械6台,修复房屋及仓库1000平方米,修复晒场300平方米,培训各类技术人员50多人,用工10400人次,完成投资368万元人民币。新注册的中喀英考农业有限公司投入运营。最令人振奋的莫过于开展的46个品种的水稻,14个品种的玉米和20余种蔬菜品种作物试验取得了巨大成功,水稻平均亩产600公斤,玉米平均亩产500公斤。 整整9个月,陕西农垦人驻扎在荒芜人烟的森林里,团结互助、共渡难关,整日忙着砍树、除草、引水、修路和种地,用实际行动表明中国人帮助喀麦隆人发展农业的决心和诚心,感动着当地政府官员和老百姓。喀农业部专家检查组,萨拉加区长、楠加市长、区农业代表以及当地民众对他们的劳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他们的拼搏精神表示了由衷的敬意,并在工作中给予他们很大的帮助与支持。 非洲有一种花,它的名字叫做“昨天、今天和明天”。如今,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已紧紧把陕西农垦人和喀麦隆人民紧紧连在一起。 2006年中非高层论坛北京峰会胜利召开,进一步加快了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步伐。杨浩民又一次亢奋起来,他仿佛看到了美好的远景和胜利的曙光。陕西农垦不失时机,第3次组织农业高级专家13人奔赴喀麦隆,在对“楠加试验示范农场”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经过评估、论证,确定了其他建设项目:在楠加农场基础上建设500公顷水稻良种试验示范田,在西部省桑处地区建设4000公顷商品稻生产基地,并建设加工厂;在姆班焦克建设500公顷木薯优质苗木繁育基地和4000公顷商品木薯生产加工基地;在西部省丰班地区建设1000公顷鸵鸟养殖加工生产基地;在杜阿拉进行农机装配修理站。 如今,陕西农垦承建总投资约4000万元人民币的援喀麦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于2010年11月底建成,占地面积100公顷,为标准化农田和办公、科研、学员宿舍用房,其中建筑面积3079平方米。主要有六大功能:一是试验研究;二是良种繁育;三是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四是示范带动;五是技术推广;六是产业化经营。中心建筑体现了中国理念,含有很多中国元素,成为喀麦隆的一个亮点工程。 杨浩民设想:对非农业“走出去”是一项大战略,有一举多得之效,推动中非农业合作意义巨大,必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将中非农业合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将实实在在的利益带给中非人民。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支持和鼓励我国企业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对非农业开发正面临着大好机遇,应该认真谋划,有序推进。就机遇而言,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极为重视,制定了许多鼓励支持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内外政策环境;二是中非双方加强农业合作的愿望强烈;三是中非当代50年的农业合作历史,为深化双方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经验,为非洲实现粮食安全和减贫目标提供了借鉴;五是我国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和丰富的农技人员,为合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员保障;六是中非在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市场方面互补性强,为扩大中非农业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如果我国在非洲开发10亿亩耕地用于粮食生产,可生产粮食1万亿斤。非洲有9亿人口,自给耗费5000亿斤,还有5000亿斤剩余,可以给中国解决2000~3000亿斤粮食,还可以给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大量商品粮,有利于平抑国际粮价,为我国从其他国际市场进口粮食降低成本。 我国在建造粮库方面已经有成熟配套的技术,可以考虑在非洲建设国家级粮食库。非洲国家提供地皮和三通一平,我国政府提供资金,由非、中自由贮存粮食。如果贮存2000~3000亿斤粮食,就可以给我国回调粮食,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试点期间,可以由中国企业代建代储。 非洲盛产木薯,木薯是生物能源的重要原料。一年生木薯亩产可以达到3吨,2~3亩木薯可以生产1吨酒精。如果开发15亿亩耕地种植木薯,可以生产约4亿吨酒精,相当于目前中国对能源的消耗总量。每吨售价5000元以上,仅此产值就达2万亿元,其中农民收入一半以上。木薯每年种,每年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仅粮食和木薯两项农业收入,非洲农民人均收入近千美元(约6亿农民),可以真正解决非洲人民就业和贫困问题,形成巨大消费市场。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