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洞察】《资本赋能,迈向2060的中国气候科技产业》白皮书在线发布
2023年6月12日,由安永研究院和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联合编制的《资本赋能,迈向2060的中国气候科技产业》在首届上海国际碳博会上正式在线发布。
安永硬科技行业中心审计主管合伙人汤哲辉
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外联部主任苏文婷
综述
为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减缓全球变暖趋势,《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我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202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承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碳达峰和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大背景下,气候科技产业迎来发展机遇期。气候科技是指以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或应对气候变化为目标的技术创新,在过去的几年中,全球及我国范围内,气候科技产业持续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并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安永作为全球领先的专业服务机构之一,持续关注中国气候科技领域发展,并携手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共同编制《资本赋能,迈向2060的中国气候科技产业》暨中国气候科技产业白皮书(以下简称“本白皮书”),阐述中国气候科技产业发展概况。我们相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色发展理念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中国气候科技的快速发展,加快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并成为参与新一轮工业革命全球竞争的标志性符号。全球碳中和共识,将推动信息技术革命与能源技术革命深度融合,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替代化石能源,并衍生出基于能源革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中国将把握趋势,积极引领全球气候科技的技术和产业科创大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做出积极贡献。
一
中国气候科技产业概览
1.1 《巴黎协定》与气候科技产业发展
《巴黎协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协定,其长期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全球及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在气候科技产业中都已经并将持续进行大量投资,气候科技产业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投资前景。
图1 全球及中国气候治理相关政策时间轴
1.2 中国:迈向碳中和之路
2021年以来,我国积极落实《巴黎协定》,围绕“双碳”目标,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是我国深入实施“双碳”战略的制度保障。
2021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列全球第一,从我国当前的碳排放规模和行业结构来看,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无可避免将面临时间紧、总量大、需要减碳,同时兼顾经济发展以及技术改革等挑战和困难。但是“双碳”目标下,我国从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过渡,最终走向新能源为主的零碳时代的能源转型,将有益于我国摆脱能源对外依赖、推动资产重新配置、提升国际话语权、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创造新型就业机会以及推动循环经济转型。而技术可行、成本可控、政策引导及多边共赢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四大关键要素。
表1 实现“双碳”的关键要素
我国气候科技产业已进入大规模高质量跃升发展阶段。气候科技产业中光伏、风电、水电等高端制造已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和显著竞争优势。中国正凭借强大的“中国制造”在全球气候科技产业中实现局部领跑,并深刻地将“中国制造”嵌入全球气候科技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中,中国拥有结构最健全的供应链集群、数量最庞大的产业工人、服务最完善的销售及物流体系,在全球气候科技产业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信在政府、产业和金融机构等协作合力下,未来“中国创造”必将使得中国气候科技产业成为全球气候科技产业链的关键枢纽、制造中心和科研中心。
1.3 绿色金融与气候科技产业投资
自人民银行等七部委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快速发展,本外币绿色信贷余额和绿色债券存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从一级市场层面看,国内气候科技产业投资需求旺盛,中国气候科技投融资领域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逐步形成双发力模式,而由政府或央企发起设立的各类母基金,产业资本、地方投资平台正引领气候科技产业投资主方向。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上海进口博览会上宣布“设立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重点支持的六大领域中,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行业与气候科技直接相关,得益于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红利,气候科技行业投融资两旺,也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二
气候科技产业主要赛道与资本市场表现
2.1 可再生能源与储能产业:资本赋能科创,推动能源革命
可再生能源是能源系统向碳密集度更低、更可持续方向过渡的核心资源,也成为全球减少电力碳排放的关键。历史上,水电一直是领先的低碳排放可再生资源,但在净零排放下,光伏和风电将起到更主要作用。在非电碳中和方面,绿色氢将着重应用于重工业以及重型运输;生物质能发电有效实现农业、林业和工业废弃物再循环利用。与此同时,能源存储技术可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不稳定,供需无法完全匹配问题;通过提供调峰功能,提供更加智能的能源解决方案。
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的不断迭代发展,将助推能源产业的变革,促进分布式能源发展,推动电力市场改革,消费者将转变为能源生产者和交易者,分享科创红利。能源互联网和数字经济也将加速新技术、新产业与新模式涌现。可再生能源与能源存储技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加速传统能源体系向清洁低碳体系转型,将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开启人类低碳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图2 可再生能源电力全景图
2.1.1 光伏、风电与水电
全球已有多个国家提出并实施碳中和的气候目标,发展以光伏、风电、水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我国光伏、风电、水电等各行业全产业链世界领先,开发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充分利用我国光、风、水在资源、电力、投资上的互补性,努力突破光、风、水能互补开发的技术“瓶颈”,通过资本赋能,将促进清洁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实现电力行业的碳中和。
图3 中国光伏装机量(MW)[2]
图4 中国光伏行业投资情况统计[6]
2.1.2氢能与生物质
中国氢能产业已初步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川渝鄂等聚集地,这些地区在强劲的科研实力、完整的产业链、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地区间强强协作等因素的支持下,氢能产业园表现突出。中国氢气产量和装机量以及加氢站数量日益增长,预计到2050年,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达到10%,氢能市场在未来会进一步释放潜力。
我国生物质能发电产业近年呈现出全面加速的发展态势。从生物质发电整体市场来看,据国家能源局数据,到 2022 年末,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累计达到 4,132 万千瓦,已连续第四年位列世界第一。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成本的不断降低,生物质能的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这也将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和“双碳”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图5 中国氢能产量和装机量[3]
图6 中国氢能行业投资情况统计[4]
2.1.3储能与动力电池
近年储能行业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量每年持续上涨,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国内融资事件和融资金额也屡创新高。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安全性不断提升,电力市场需求的增长和能源结构的升级,以及资本的持续投入,储能产业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未来储能产业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图7 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量(MW)[5]
图8 中国储能行业投资情况统计[6]
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长期处于稳步上升期,并于2022年以超过六成的份额稳居全球第一,中国动力电池处在世界先进地位。资本市场的持续赋能将推动动力电池技术向更高的能量密度、更低的成本、更加智能化和更加环保等方向发展,促进电动汽车性价比、安全性能和环保性能的提升,从而进一步加快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
图9 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比(%)[7]
图10 中国动力电池行业投资情况统计[8]
2.2合成生物
在“双碳”背景下,合成生物已成为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的主流思路之一。随着可再生能源总装机量的稳步增长,一级市场及上市融资规模的日趋稳定,拥有政策支持及资本赋能的合成生物学,将成为气候科技产业发展浪潮中的主流之一。
图11 全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量(亿千瓦)[9]
图12中国合成生物一级市场融资情况[10]
2.3节能环保
近些年来,我国加强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整体产业规模进一步的扩大。虽然行业整体估值不及新能源,但基于“双碳”政策引领,行业企业未来的生存能力、盈利能力在逐渐提升,特别是上市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地位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实现做大做强。
图13 中国节能环保行业市场规模[11]
图14 中国环保行业投资情况统计[6]
三
展望未来
我国气候科技产业发展得益于强大的中国制造和庞大的全球市场需求,近年发展势头迅猛。在“双碳”目标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气候科技投资的热点地区。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风电和光伏市场,而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也发展迅猛。此外,我国正在积极发展氢能、合成生物、碳捕集与利用以及其他高新技术。这些新兴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将吸引大量资本参与,拥有十分广阔的商业化前景。
近年来,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欧美为摆脱对中国制造的依赖,重塑产业链的信念也愈发强烈,并引发中国科创“新出海”。我国气候科技产业企业参与本轮全球化布局,将充分利用各地区优势为自己服务,不仅可以提升全球影响力与市场份额,也是我国迈向“气候科技强国”的必经之路。近年,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已经从简单的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逐步走向资本、技术和商业模式输出等全方位的全球化。当前,气候问题正影响着全球各类活动,带来了巨大的生态风险和经济风险。应对气候变化既关系经济发展,也关系人类的命运。中国气候科技产业的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符合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愿景,相信未来中国气候科技产业的“中国创造”将持续为人类命运造福。
中国正在不断构筑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等金融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将有力支持气候科技产业发展。在A股市场,尤其是“设立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为科创企业提供了便利的直接融资渠道,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的主阵地,近年有大量的气候科技产业企业,如光伏、动力电池、储能和节能环保等行业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行业企业于科创板上市,不仅彰显了企业的科创属性,更是通过便利的融资渠道实现规模扩张和技术迭代,加速企业发展。2023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全市场注册制的元年,紧紧围绕“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总目标,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已经建立,气候科技产业应该抓住时代机遇,用好资本市场这个“助推器”、“催化剂”,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在未来需求推动下,加速前行,中国资本市场将坚定支持这些战略新兴产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全球领跑。
展台现场精彩瞬间
于微信扫描以下安永智库小程序码阅读完整白皮书
本白皮书指导委员会和项目组成员
指导委员会
毕舜杰
安永大中华区业务主管合伙人
蒋斌
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秘书长兼常务副院长
项目组成员
汤哲辉
安永*硬科技行业中心审计主管合伙人
郭毅
安永研究院院长**
闫肃
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发展中心主任
杜慧中
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研究中心规划管理部主管
陈颖
安永*审计合伙人
刘倩
安永*审计合伙人
杨晓燕
安永*审计合伙人
赵国豪
安永*审计合伙人
兰锦芳
安永*审计高级经理
吕俊伟
安永*审计高级经理
王立昕
安永*审计高级经理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安永研究院是应用于安永商务技能培训(上海)有限公司的知识枢纽品牌概念。
数据来源:
[1]《一本书读懂碳中和》(安永碳中和课题组 著)
[2] 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IRENA,https://www.irena.org/
[3] 国金证券《燃料电池行业研究》,亿渡数据《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短报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4] 投中数据及公开信息整理
[5]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委员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摘要版)
[6] 万得数据库(Wind)
[7] SNE Research
[8] IT桔子,投资事件,https://www.itjuzi.com/
[9] 国家能源局
[10] 《2023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合成生物篇》,易凯资本
[11] 观研报告网
本文是为提供一般信息的用途所撰写,并非旨在成为可依赖的会计、税务、法律或其他专业意见。请向您的顾问获取具体意见。
如欲转载本文,务必原文转载,不得修改,且标注转载来源为:安永中国海外投资业务部官方微信公众号。如需修改内容,需要获得安永的书面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