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洞察】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应对ISSB《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征求意见稿)》解析
2022年3月31日,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发布了两份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ISDS)征求意见稿,即《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S1 ED”)和《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S2 ED”)。
征求意见稿使用了与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一致的框架,从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和目标四个维度着手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其中S1 ED要求公司披露其面临的所有显著的可持续相关风险和机遇,并披露与之相关的财务信息;S2 ED在以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为重点的基础上,参考可持续核算准则委员会(SASB)的行业分类标准,除了通用的7个指标外,向11个行业类别的68个细分行业提出了特定行业要求。
生物医药行业立足于人类大健康,以医疗产品和技术设备为产业驱动力,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持续满足人类对更高品质的生命健康的需要。相比电力、建筑、工业生产等高碳排行业,生物医药行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不仅被赋予降低医药产品研发生产和自身运营管理中的环境影响的期待,还需要在负责任产品、可持续供应链、绿色消费等围绕医药产品生命周期的循环中做出贡献以发挥生物医药行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最大价值。
2018年4月,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联交所”)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中新增了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以下简称“18A”),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提交上市申请。根据香港联交所官网数据,截至2022年9月1日,已有52家生物科技公司通过18A规则上市,其中50家已公开披露环境、社会及管治(ESG)信息。作为生物医药行业的新生代,18A生物科技公司同样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多方挑战以及重要利益相关方对其披露可持续发展绩效的一致诉求。
本文针对已公开披露ESG信息的50家18A生物科技公司实践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基于其2021年ESG报告和其他官方渠道披露的ESG信息,并结合同行领先企业的先进举措,重点介绍18A生物科技公司如何应对S2 ED的披露要求。
治理
生物科技公司能否主动掌控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备一套完整科学、有效有力的治理架构以制定推进和落实监督气候相关行动。根据50家18A上市生物科技公司公开披露的ESG信息显示,这些公司都由董事会对ESG工作负最终责任。50家18A生物科技公司中,仅2%的公司在董事会下设专门ESG委员会(或称为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由董事组成;22%的公司将ESG管理职责纳入公司董事会下原有的专业委员会,如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66%的公司成立了独立于董事会的ESG管理层,通常被称为ESG委员会或ESG工作小组,由高管或ESG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共同组成,并受董事会监管和指导;而剩下10%的公司未披露明确的ESG治理架构,部分公司直接由董事会牵头各部门开展ESG相关工作,而其他公司则没有明确提及。设置ESG治理架构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契合企业实际情况的ESG治理架构能够推动ESG监督、管理工作的进行,并使其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港股18A上市生物科技公司ESG治理架构分类
企业如何在拥有完整科学的治理架构基础上有效发挥各层级能动价值以推动实现气候目标是企业可持续管治的长期课题。部分领先的企业已披露了ESG管治架构各层级应对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时的必要职责和行动措施,明确强调了风险管理负责团队及内部监控体系。
战略与风险管理
具有长远战略目光的企业会基于自身运营及产业价值链充分识别短、中、长期的气候风险和机遇,以展示其通过情景分析和战略规划等手段提高气候适应性的领导力和行动力。多方位全面识别和精准评估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能协助企业预先制定战略计划以避免气候变化造成的重大损失和确保企业长期盈利能力。50家18A生物科技公司中,已有2家公司制定了明确的ESG战略,均将气候变化作为重要关注议题,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另有46%的公司积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公司整体战略,并将ESG因素纳入公司决策和业务运营。
行业内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实践主要为基于TCFD框架进行的气候变化识别评估,及与公司运营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流程。在气候变化风险识别方面,50家18A生物科技公司中,超过60%的公司披露了识别出的物理风险,超过40%的企业披露了转型风险。新兴生物科技公司要想在市场浪潮中崭露头角并且站稳脚跟,更需要在气候风险和机遇的识别评估上做足功课,通过建立和更新自身的风险库和机遇档案,梳理风险矩阵和机遇导图,以便于适时规划企业应对策略并经受住考验。18A上市生物科技公司可以参考目前国内外优秀同行筛选识别出的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结合企业特色和业务组成积极对标和检讨完善风险识别机制,提高精准识别风险和洞察未来机遇的能力,及时制定战略规划以更全面地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例如,企业可对药品开展环境生命周期分析以降低产品碳足迹,避免过高的碳成本带来的财务负担;打造绿色实验室,创新研发绿色制药技术,推行连续自动化生产,从而减少药物生产能耗并提升产品线生产力等。
以下为本文根据生物科技公司行业特点、政策和同行现况总结出的公司典型气候变化风险和机遇。
生物科技公司典型气候变化风险和机遇(示例)
指标和目标
在指标和目标方面,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的目标是,使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主体如何计量、监督和管理其气候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为实现此目标,主体应披露与跨行业指标类别相关的信息,以及特定行业指标。7个跨行业指标包括温室气体排放、转型风险、物理风险、气候相关机遇、资本配置、薪酬挂钩以及内部碳定价。对于医药行业,其较为显著的特定行业指标包括医疗和药品废弃物管理、气候变化对人的健康和基础设施的影响等。
通过对香港联交所上市的50家18A生物科技公司可持续发展指标和目标披露的分析显示,50家18A生物科技公司对上述7个跨行业通用指标的披露尚不完善。
其中披露情况较好的指标为范围一和范围二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对应的排放强度。气候相关机遇、为应对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的资本配置、薪酬考量等其他跨行业通用指标只有极少数公司尝试了初步披露,内部碳定价还没有公司进行披露。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指标请详见上文“战略与风险管理”。
温室气体排放:在50家18A生物科技公司中,仅1家公司未披露温室气体相关指标,92%的公司已披露范围一和范围二排放,6%的公司仅披露了范围二排放情况,并且多以营业收入和员工人数计算和披露排放强度。仅有2家公司初步披露了范围三排放,但是涵盖价值链范围极其有限。50家已公开披露ESG信息的18A上市生物科技公司在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披露方面表现各异,40%的公司在ESG报告中披露了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其中仅有9家公司披露了定量的减排目标。
内部碳定价:50家18A生物科技公司均未披露内部碳定价。主体通常采用两种类型的内部碳定价,即代表理论成本或名义金额的“影子价格”,和根据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向业务活动、产品线或其他业务部门收取碳定价的“内部税费”。国际优秀医药企业已开展多种内部碳定价项目,如:通过二氧化碳资本减免计划,为可能不符合传统融资标准,但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提供专项资金,此机制通过确保可行性强的节能项目获得资金来将碳价内化;通过分析多种碳价方案来量化气候监管风险等。
薪酬:50家18A生物科技公司中,仅有1家公司已设立与能源消耗有关的绩效考核指标。制定适行的气候相关薪酬激励机制,结合各层级各部门工作特点将环境绩效与财务薪酬有效挂钩是提升员工环保意识和调动集团上下推行气候行动计划积极性的有力保障。国际领先生物医药企业已将管理层和员工对集团总体气候目标的贡献程度纳入奖金激励考量指标以驱动气候目标如期实现。
S2 ED附录二——行业披露要求对医疗行业下的药品零售商、医疗交付/保健品经销商、管理式医疗、医疗设备和用品几个细分行业提出了特定行业披露要求。虽然该附录未对生物科技公司的行业特色披露指标提出明确指示,但其他细分行业的特色指标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如“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同样适用于生物科技公司。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极端天气事件、潜在传染病的传播以及食物和水短缺等问题都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生物科技公司需要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带来的风险以及疾病发生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潜在变化,采取及时有效的举措,以更好地保护股东的价值。此外,生物科技公司也应持续推进绿色供应链的打造,以影响其上下游其他细分行业的公司。
ISDS的意见征集期已于今年7月29日结束,在此期间,全球700多家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商、监管机构、准则制定机构、研究组织等向ISSB反馈了意见,ISSB将根据各方的意见讨论如何完善两份准则。随着ISDS的逐渐完善,ESG信息披露规则全球统一化的趋势已在进程中,可持续准则的国际化也势必会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变革。18A生物科技公司应提前做好准备,向高标准的披露要求以及行业领先企业看齐,迎接新准则发布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
相关资料及数据来源:
1.《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征求意见稿)》(S1 ED)
2.《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征求意见稿)》(S2 ED)
3. 香港联交所官网:https://www.hkex.com.hk/Market-Data/Securities-Prices/Equities?sc_lang=zh-HK
4. 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官网及其最新ESG报告
5.《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草案]》 附录二——基于行业的披露要求
欢迎联系我们。
唐嘉欣 Ivan Tong
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服务主管合伙人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86 10 5815 3373
ivan.tong@cn.ey.com
张彬 Jessie Zhang
可持续发展服务合伙人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86 21 2228 3237
jessie-b.zhang@cn.ey.com
本文是为提供一般信息的用途所撰写,并非旨在成为可依赖的会计、税务、法律或其他专业意见。请向您的顾问获取具体意见。
如欲转载本文,务必原文转载,不得修改,且标注转载来源为:安永中国海外投资业务部官方微信公众号。如需修改内容,需要获得安永的书面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