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十余家企业来华 以色列如何分羹自动驾驶
从降噪到安全,从车载芯片到环境感知,来自以色列的十多家企业使出了浑身解数,试图在中国广大的自动驾驶市场中,为自己觅得一席之地。事实上,自从去年英特尔153亿美元收购Mobileye起,来自以色列的研究自动驾驶的企业就开始走入了科技圈的聚光灯下。不过短期来看,持续的投入和研发仍将是这一领域的主色调。
11月19日,在由北京市商务局、以色列驻华大使馆商务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以色列出口协会联合主办的以色列汽车先进技术及智能交通商务对接会上,十多家来自以色列的企业争相展示自己在自动驾驶领域所做出的突破,以期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市场上找到合作伙伴。
高科技产业的发达是以色列的特色。根据以色列驻华使馆商务事务公使衔参赞艾晔宾给出的数据,以色列是人均创新研发投入最高的国家之一,其GDP的4.5%都投入到对高科技产业的研发之中。
自动驾驶就是其中之一。以2016年初成立的Innoviz为例,这家总部位于以色列卡法萨巴的企业致力于自动驾驶汽车高性能激光雷达传感器和计算机视觉软件的研发。虽然近成立两年,但已经得到了宝马集团的青睐,后者选择将Innoviz固态激光雷达用于其2021年的自动驾驶项目。
在对接会上,与Innoviz类似的企业还有很多,包括研发噪音消除解决方案的Silentium、车载芯片连接技术的Valens、事故预防系统的Foresight等等,其中大部分企业均成立于2012-2016年间,属于比较年轻的初创企业。
虽然年轻,但实力不容小觑。“在以色列,致力于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领先的公司是Mobileye,三年前被英特尔以1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他们已经对他们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进行了上路测试,且结果非常成功。今天参会的企业中也有两家企业已经开始上路测试了,所以据我所知,至少有三家企业已经进行了自动驾驶汽车的上路测试。”艾晔宾参赞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初创企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以色列良好的创新氛围。“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以色列就逐步形成了鼓励初创企业创新的一个生态系统。政府也有一个鼓励投资人投资富有创新精神和技术优势的初创企业的机制。”艾晔宾参赞表示。
同时,他也强调,政府并非鼓励创新的唯一力量。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愿意进入并投资于以色列的初创企业,比如一些私募机构、VC,也包括中国的一些投资人。有了投资人、有了钱,也就会有越来越多有技术优势、有创新头脑的人能够大胆去创业,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迎进来的同时,也要走出去。此次对接会就是以色列企业们走出去的新机遇。作为以色列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自然也成为以色列进一步拓展自动驾驶应用的首选。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裁胡杨在此次对接会上提到,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8年,中国与以色列双边贸易额达到139亿美元,同比增长6%,中国企业对以色列全行业直接投资额达到1.8亿美元。
其中,北京市与以色列方面的贸易交流颇丰。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赵立宗指出,北京市与以色列的双边贸易和双向投资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双边贸易方面:2018年,北京与以色列双边贸易额7.9亿美元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此次对接会中,部分企业提出了融资以及会见供应商、整车厂商的需求。对此,艾晔宾参赞也坦言,中国的市场非常广大,有技术和资金的储备,这与以色列企业的需求相契合。
对此,胡杨也表示了欢迎,坦言:“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至今,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技术研发与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由衷地希望双方参会企业能通过本次活动发掘新机遇,为中以汽车产业国际合作做出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