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以色列驻华公使衔参赞:中国创新能力不可小觑
“中国的市场体量非常大,虽然中国和以色列两国存在着语言障碍,或者文化差异,但这些挑战仍然不能阻止以色列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决心。”11月19日,在由北京市商务局、以色列驻华大使馆商务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以色列汽车先进技术及智能交通商务对接会”上,以色列驻华使馆商务事务公使衔参赞艾晔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过去几年,绝大部分以色列企业进入中国,主要是做技术贸易,但在技术研发和创新领域,中国如今已经迎头赶上。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绝不可小觑。
2017年,中国和以色列确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中国当前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以色列以创新著称,在创新、研发领域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科技合作成为中以双边关系的一大亮点。
随着汽车产业电动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不具有传统制造业优势的以色列,在汽车软件、自动驾驶、信息安全、车联网等领域异军突起,已形成良好的汽车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在智能交通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也诞生了众多以研发和软件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公司。
宝马、丰田、戴姆勒等汽车巨头纷纷在以色列设立研发机构,以期寻找关键技术的创新解决方案。
艾晔宾说,在以色列智能交通领域,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初创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大城市交通拥堵这一难题,并且正在开发智能技术,对未来的趋势进行深入探究。
他说,在未来5-10年,一些技术将会大规模投入应用。比如,无人驾驶、障碍物自动侦测、共享汽车。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色列就逐渐形成了一个鼓励创新的生态系统。目前,以色列已形成比较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即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环境支撑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和成果转换体系。这使得仅拥有800万人口的以色列,在70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超过5000家创业公司和750家具有风险投资背景的公司,在人均创业公司数量上居于世界前列。
艾晔宾说,跟中国相比,以色列绝大多数公司都是小而美。虽然这些初创企业体量不大,但都非常愿意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今天来路演的企业,都雄心勃勃地想在中国大干一场。”艾晔宾说。
他说,这些初创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策略是,先在中国选择1-2个地方开设代表处或办公室,并且辐射整个亚太区。具体在中国选址何处,要根据客户和当地市场的具体机遇。“如果中国某个地方,特别有兴趣吸引其落户,最好的方法是当地有大的企业,为其注入一大笔投资,这将是很好的推动力。无论如何,这些初创企业,都非常愿意到中国大展拳脚,跟中国的合作伙伴,展开技术和业务方面的合作。”
出于对中国市场潜力的看好,艾晔宾表示,两国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合作机遇,比如健康医疗、医疗设备、智慧农业、生命科学、水利资源技术等领域,两国在技术创新层面的合作尤为活跃。
此外,在产品进出口贸易方面,产自以色列的酒类、食品、化妆品等,也越来越受中国市场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