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两区” 数字经济成果领跑全国
132款大模型通过备案上线,数量占全国总量的近35%;累计建成5G基站14.12万个,平均每万人拥有量超64个,在全国排名第一……国际商报记者近日从北京市“两区”建设五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数字经济专场上获悉,“两区”建设五年以来,北京市稳步推进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在数字经济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产业生态培育、技术融合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前沿技术攻关
加速数字产业化进程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新闻发言人刘维亮在发布会上介绍了北京市在人工智能、脑科学、具身智能等领域的突破和应用创新。豆包、智谱、Kimi等通用大模型稳居全球第一梯队;快手可灵、生数Vidu的文生视频模型,技术实力全球领先;“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成功完成了国际上首批柔性高通量半侵入式无线全植入脑机系统的人体植入手术,现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天工”机器人拿下了全球第一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冠军。
技术只有在产业端应用,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北京市紧抓“人工智能”这个关键变量,在教育、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深化技术应用及场景拓展。京东物流智能仓仓储坪效高出行业平均水平2.5倍,智能拣选系统效率提升300%;小马智行自动驾驶重卡已在京津塘高速公路示范应用,累计安全运行超过8万公里,示范载重运输超500个标准集装箱;“数字菜田”在北京市9个涉农区推广应用,通过物联网设备构建起农业数据“全息感知”网络,实现人工成本降低33%、作物产量提升10%的双效突破。
数据跨境流动
助力国际贸易发展
今年3月,北京市发布《北京市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化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建立综合配套改革体系,绿色通道、负面清单等一系列便利化举措率先在医疗领域落地。截至目前,友谊医院、赛诺菲、百济神州等25家企事业单位通过了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或标准合同备案,推动医药领域率先成为整体合规的标杆行业。
北京市网信办总工程师徐磊在发布会上介绍,在跨国药企研发中心落地过程中,北京市围绕去中心化临床试验、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管理、不良事件监测等医药领域创新发展中遇到的数据出境新问题,组织法律、技术、数据安全等领域专家与企业集中攻关,综合运用便利化政策与可信技术,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示范性解决方案,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在京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在政策保障层面,北京市朝阳区、大兴临空区相继出台区级企业合规激励与数据服务产业促进政策,对首次数据合规出境的企业、服务成效好的专业服务机构与基础设施运营服务单位给予资金支持,奔驰、百多力、LG等多家企业已享受政策,最高补贴额达50万元,实现企业数据出境合规“零负担”。
在基础设施层面,北京亦庄打造跨境数据专用走廊“E数通”,提供境内与海外业务数据“物理隔离+逻辑互通”双保障,为自贸试验区企业搭建直达国际的数据传输通道;大兴机场临空区“国际数据口岸核心枢纽”正式投入运行,面向医药、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数据分级分类、数据脱敏、风险降级、存证备查等数据合规服务;北京朝阳建设运营跨境数据服务枢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数据跨境综合服务,已服务金融、医疗、科技等100余家企业。
数据便利化流动推动了一批数据跨境交易。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董事长李振军在发布会上介绍,北京市首次批量引入共建“一带一路”2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亿家企业的征信数据,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风险决策支持;二手车辆历史记录数据产品实现跨境交易,数据调取超过5万辆,为二手车出口到中东等区域提升了价值。与此同时,一系列跨境流动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通过标准合同备案模式,在监管沙盒内推动敏感数据出境;通过数据跨境托管平台,协助医疗器械采集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实现数据可信流动;通过便利化跨境评估工具,为多个跨国企业数据出境提供合规评估服务。
展望未来,如何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北京数字经济发展?刘维亮表示,一是聚焦数字经济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二是探索创新数据基础制度,提升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水平,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三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四是加速大模型行业应用生态构建,在模型供给、场景建设、数据流通、供需对接等方面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机制创新,为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贡献北京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