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持续释放,4月份CPI环比由降转涨

发布日期:2025-05-12 10:38:55来源:国际商报作者:邵志媛
国家统计局5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环比由上月下降0.4%转为上涨0.1%,同比下降0.1%,降幅与上月相同。

国家统计局5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由上月下降0.4%转为上涨0.1%,同比下降0.1%,降幅与上月相同。核心CPI环比由平转涨,上涨0.2%;同比上涨0.5%,涨幅保持稳定。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4%,降幅与上月相同,同比下降2.7%,降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在解读数据时表示,虽然国际输入性因素对部分行业价格产生一定下拉影响,但我国经济基础稳、韧性强,各项宏观政策协同发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部分领域价格呈现积极变化。

展望后市,受访专家认为,在监管部门政策组合拳发力扩内需、“两新”政策持续激发需求潜力、节假日旅游旺季带动服务价格上行等多方面利好因素的影响下,CPI有望温和回升。

需求改善支撑核心CPI温和上涨

记者注意到,从环比看,4月份CPI由降转涨,涨幅高于季节性水平0.2个百分点,主要是由食品、出行服务回升所带动。从同比看,CPI略有下降,主要受国际油价下行影响。

具体看,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2%,高于季节性水平1.4个百分点。其中,受进口量减少等因素影响,牛肉价格上涨3.9%;部分地区进入海洋休渔期,海水鱼价格上涨2.6%;新果上市初期供给季节性减少,薯类和鲜果价格分别上涨4.7%和2.2%。

受需求回暖及假日因素共同影响,出行服务价格回升明显。飞机票、交通工具租赁费、宾馆住宿和旅游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3.5%、7.3%、4.5%和3.1%,涨幅均高于季节性水平,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10个百分点。因国际金价变动,国内金饰品价格上涨10.1%,影响CPI环比上涨0.06个百分点。

同比方面,能源价格同比下降4.8%,降幅比上月扩大2.2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价格下降10.4%,影响CPI同比下降0.38个百分点,是造成CPI同比下降的主要因素。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对国际商报记者分析称,4月份CPI环比止跌回升,表明消费需求在假期及政策刺激下实现边际改善,但回升幅度弱于历史均值,显示了内需修复的渐进性。“而核心CPI稳健,则说明服务、必需品价格韧性较强,但可选消费(如耐用品)仍未显著回暖,反映出消费分层的特征。”

展望下一阶段,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CPI有望温和回升。虽然食品价格处于季节性低位,能源价格受输入性因素影响持续走低,但有利于核心CPI修复的积极因素增多。首先,监管部门5月7日公布一系列增量政策,与之前的政策形成组合拳,有助于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物价水平温和回升。其次,在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影响下,消费需求加快释放,价格总体将稳中略升。此外,“五一”、端午假期以及暑期旅游需求旺盛,将带动相关服务价格上涨。

部分工业行业价格稳中向好

数据显示,4月PPI环比降幅与上月相同。董莉娟表示,影响本月PPI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输入性因素影响国内相关行业价格下行。其中,国际原油价格下行影响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环比下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下降3.1%,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价格下降2.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下降0.6%。

同时,随着北方集中供暖全面结束,煤炭需求进入传统淡季,国内部分能源价格季节性下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煤炭加工价格环比均下降3.3%。随着新能源发电成本低,替代作用增强,加之风力发电出力增加,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价格环比下降0.3%。

数据显示,4月份PPI同比下降2.7%,降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王鹏分析认为,原油、有色金属价格下跌受海外经济增长放缓与地缘政治溢价回落影响,是PPI同比降幅扩大的主要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工业行业价格继续呈现稳中向好走势。比如,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同比降幅比上月分别收窄1.4个和1个百分点。同时,部分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产品需求释放带动相关行业价格回升。此外,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也带动相关行业价格同比上涨。

谈及PPI未来走势,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总监冯琳表示,一方面,美国关税政策还将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国内消费、投资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或将继续给国内能源和工业品价格带来下行压力;另一方面,国内扩内需、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将带动部分行业需求增加,将给PPI带来结构性的积极变化。“预计5月份PPI环比跌幅有望小幅收窄。”

王鹏表示,当前物价呈现“CPI温和复苏、PPI触底磨底”特征,未来政策须兼顾“稳价格”与“调结构”,通过需求侧改革释放内生动力,以供给侧改革增强产业韧性,避免长期低通胀风险。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