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三地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创新驱动
京津冀三地日前签署《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并共同发布系列协同创新成果,以务实举措推进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
南开大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中心主任佟家栋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赋能,为京津冀地区积极参与高水平国际自由贸易区创造有利条件。
“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各具特色,但三地自贸试验区的发展绝不是孤立的。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战略定位相辅相成,三地合作势必优于各自发展,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发展联系紧密。”在佟家栋看来,京津冀三地通过自贸试验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京津冀三地优势产业相互补充,河北为原料供应地,天津为装备制造的中心,北京和天津凭借在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方面的集聚效应占据优势地位,北京高科技创新优势明显,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因此三地产业协同互补,为三地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赋能。同时,地理位置邻近也为三地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提供便利。
《行动方案》指出,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将重点实施5大行动共16条具体举措。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协同提升方面,将建立海关监管协作机制,深入推进智慧海关建设,提升京津冀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在三地港口协同发展互联互通方面,建立京津冀陆港、空港、海港协作机制;在金融创新协作发展方面,推动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金融机构加强联系,为自贸试验区内主体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在产业融合发展协作推进方面,广泛集成各类监管数据资源,加强产业合作平台建设和技术市场融通合作,吸引更多创新要素集聚;在资源便捷流动协同促进方面,建立完善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机制,支持三地自贸试验区“信息共享、创新共推、模式共建”。
商务部专家表示,《行动方案》既为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发展探索出新的路径,也展示了一个跨省市协同发展的新样本。《行动方案》有望推动三地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联动、产业链条互补、资源要素流动等方面迈上新台阶。
此外,京津冀共同发布了“1+5+18”系列协同创新成果,即1个《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报告》、5个分领域专题报告和18个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制度创新案例。《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报告》梳理总结了三地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成效,特别是在贸易投资、产业发展、通道物流、政务服务、要素流动5个方面协同发展的制度创新成果。
例如,在营造更加便利自由的贸易投资环境方面,三地自贸试验区聚焦通关流程和物流流程综合优化再造,推进京津冀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一体化,大幅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2022年,天津口岸进口整体通关时间34.30小时,出口0.57小时,位居全国主要沿海省市前列。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出领域之一,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深入,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京津冀地区累计创建45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合作的重要载体。三地自贸试验区集中优势资源开展重大科技创新,搭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北京研发、天津制造”产业协同模式加速形成。
迈入新征程,京津冀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开放发展面临新机遇,区域协同进入新阶段,产业开放合作亟待新突破,开放平台能级需要新提升。
为更好实现三地自贸试验区创新驱动和高效联动,佟家栋提出几点建议。首先,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应当助力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在串联本地企业和海外市场的同时,也是国外企业与本地市场沟通的桥梁,在塑造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方面作用明显。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既要稳定推进三地在第一产业上互补,也要关注京津冀三地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上的布局和协同发展。京津冀自贸试验区通过开展合作,在高技术产业上优势互补,实现高技术产业链的强化、扩展与延伸。
其次,三地自贸试验区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创新发展的合力。扩大共同利益,持续打造协同共赢发展的环境。稳步落实《行动方案》,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必须与有效的容错机制密切结合起来,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自贸试验区内制度创新容错机制,鼓励大胆创新,让创新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势头。此外,可在京津冀相邻的区域如通州、武清、廊坊设立联合片区或一省两市自贸试验区扩展区,兼顾三地自贸试验区政策,为三地在服务贸易、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人才引进等方面搭建更积极有效的对接合作平台,从而推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