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理事会主席将访华 为中欧关系找平衡

发布日期:2022-11-27 10:04:38来源:香港中通社作者:
欧洲理事会11月24日宣布,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将于12月1日前往北京会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此次访问对欧盟和中国来说是一个及时的接触机会。

欧洲理事会11月24日宣布,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将于12月1日前往北京会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并称“在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紧张的背景下,此次访问对欧盟和中国来说是一个及时的接触机会。欧盟和中国领导人将讨论全球挑战以及共同关心的问题。” 

香港中通社报道,这将是欧洲理事会主席自2018年以来,首次在中国与习近平会面。也是中共20大之后,继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北京,再有欧洲政坛高层访华。 

米歇尔前不久在巴厘岛的G20峰会上表示:“欧盟需要重新平衡与中国的关系,因此,倾听对方促进理解就显得至关重要。”欧洲理事会决定与中国接触,与中国领导人会面,是否意味著欧盟对华政策的转向? 

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25日在接受香港中通社采访时分析指出,米歇尔的访华行程,并非意味著欧盟对华政策转向,而是显示双方均认为,中欧关系需要平衡保持稳定。“欧洲国家一些领导人意识到,在中美欧三方之间需要保持两个平衡,其一是欧洲内部对华强硬派与合作务实派之间的平衡;其二是在欧美关系和中欧关系之间的平衡。” 

崔洪建续指,中欧关系近两年的确受到一些影响,但经过近一年的乌克兰危机,欧洲意识到一味追随美国无益于自身利益,中欧也从早期的分歧到如今开始寻找共识;此外,双方在经贸合作上的需求并未改变,加上近期中欧领导人之间互动频繁,中欧关系重启势头勐。此外,米歇尔访华也有另一层考量。欧盟一直担心,成员国各自积极发展对华关系,会导致欧盟的影响力下降,米歇尔的意图是作为欧盟的代言人发挥作用。 

目前,欧盟内部对华政策仍显现分歧。继德国总理访华后,荷兰近日表态拒绝照搬美国对华芯片禁令。欧洲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22日在欧洲议会辩论时,称欧盟不会仿效美国对中国采取严厉政策。呼吁欧洲议会“考量生活现实面、此现实的复杂性”。并因此遭到欧洲议会“对中国关系代表团”团长赖因哈德·比蒂科费尔狠批,称傅雷利对中国放软态度,对此感到失望。 

崔洪建直言,欧盟内部当前对华政策分歧很大,一些国家主张对华强硬,竞争和对抗先于合作,另一些国家仍希望保持平衡,讨论未见结果,欧盟内部没有达成共识。 

崔洪建分析,在欧盟内部,若把政治领域和经贸领域分开来看,当前从政界到商界的主流,都是主张继续维护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只是在维护的方式和手段上,以及能否增进合作空间上存在分歧。惟当前在经贸领域出现了一些意识形态化的趋势,以德国为例,既不愿意硬“脱钩”放弃中国市场,又希望在利益管理上施加限制,即所谓的“多元化”,在经贸上施加一些政治标准。 

欧盟表态不会仿效美国对中国采取严厉政策,美国能否接受盟友的“异心”?崔洪建分析认为,在公开姿态上,美国对德国总理访华表示了尊重和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美国必定透过一些机制和手段,还会对欧洲施加压力,还会试图让欧洲的对华政策服从于美国对华战略。欧洲会否受影响,取决于能否明确在中美欧三角关系中,究竟是站在什么样的位置,更符合欧洲的利益。 

近期中欧国家领导人之间频繁接触,德国总理朔尔茨11月4日率先访华,此后习近平在印尼G20峰会期间与法国总统马克龙、荷兰首相吕特、意大利总理梅洛尼会面。如今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也将踏上访京之路,如何评价中欧关系发展前景? 

崔洪建指出,双方在克服分歧、增加共识,不能指望回到过去关系中,但在已变更的背景下,可以去寻找并体现双方关系中最基础、最核心、最有用的那部分价值,抵御寒潮和逆流。 

“中欧首先需要稳定,接下来要进一步修复关系,重构双方的政治互信,并在原有的经贸利益基础上,增加政治安全领域的沟通和交流。接下来欧洲还面临一系列问题,包括乌克兰危机、经济衰退、重新处理地缘政治等,都是中欧可以寻找新合作的方向。”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