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一带一路”疑虑什么
1)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欧盟无疑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地缘政治思维,只会庸人自扰。
2)针对欧盟对“一带一路”存在的疑虑,毛新雅从项目标准等五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分别给出建议。其中,保证持续的金融支持值得引起重视。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主任毛新雅9日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的评论文章指出,“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倡议,没有固定的地理界线,但主要方向是向西开放。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欧盟无疑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
然而欧盟对“一带一路”仍心存疑虑。文章引述《德国商报》一篇题为《欧盟大使联合反对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编者注)》的报道称,欧盟驻北京27国大使虽然并没有公然反对该倡议,但是对于“一带一路”还是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或批评。
文章总结了目前欧盟对于“一带一路”存在五个方面的疑虑:
第一、项目标准。“一带一路”项目应该明确政府采购、环保等方面的标准,遵循竞争中立原则。
第二、投资准入。既然“一带一路”倡导互利共赢,中国企业在欧盟的投资并购比较顺畅,但欧盟在中国的投资并购没有得到公平互惠的待遇。
第三、破坏欧盟内部统一。“一带一路”建设在欧盟的推进可能一定程度破坏欧盟的统一立场和原则,特别是中国与中东欧“16+1”机制,以及中国与希腊等国的合作。
第四、转移过剩产能。“一带一路”是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向沿线国家转移国内过剩产能的一种手段。
第五、金融支持是否可持续。“一带一路”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至少持续到本世纪中叶,但中国是否负担得起“一带一路”所需要的庞大金融支持令人怀疑。
中国希腊合作经营的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码头。(来源:新华社)
对于如何分析和回应这些疑虑,以便更好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文章提出了以下五点思考:
在项目标准方面,由于“一带一路”各国国情不同,很难执行统一的项目标准。因而本着“一国一策、灵活对待”的态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确立重点项目。至于欧盟紧咬不放的政府采购、环保标准、竞争中立等问题,中国一直在探索试验,并在符合国情的情况下稳步推行。需要注意的是,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将追求更高经贸标准、营造更加公开透明的营商环境,但在目前阶段,照单全收欧盟所谓的项目执行的各种高标准,不符合中国国情,不具操作性。
在投资准入方面,中共十九大报告以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讲话中都明确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来越大。中国已在近期出台加大金融、汽车、医疗等领域开放的政策,必将惠及更多欧美企业。类似于欧盟这样的发达经济体,其开放也是有条件的、逐步进行的。拥有14亿人口的市场规模的中国,开放也需要稳步推进。
对于担心破坏欧盟内部统一,文章认为,其根源在于欧盟自身内部比较脆弱,对外部因素非常敏感,而恰好这时“一带一路”在欧盟有一些项目取得顺利进展,这让欧盟更加焦虑。
而对于如何回应中国转移过剩产能的质疑,文章认为科学的说法应该是“一带一路”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报告显示,“一带一路”沿线60多国中,44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低于中国。在这些国家加快工业化过程中特别需要的一些产业,中国拥有成熟的技术以及相对较低的成本。
在这些产业的产能“走出去”的过程中,能够为合作共建者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因此,“一带一路”建设5年来才能取得与80多国签署共建协议、与30多国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的显著成效。
而针对“一带一路”金融支持是否可持续的怀疑,文章认为需要引起重视。“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可持续的、雄厚资金支持。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主要来自中国,能不能有效推动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对于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金融支持而言至关重要。
文章最后指出,尽管疑虑重重,但作者提供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近69%的欧盟受访者认为,“一带一路”为中欧经贸合作创造了新机遇。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同做大经济蛋糕实现互利共赢才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正解。若是深陷地缘政治思维不能自拔,则一定会庸人自扰、对“一带一路”产生不必要的疑虑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