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发布日期:2017-07-12 15:05:51来源: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作者:
2017年7月12日   “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面向未来。古丝绸之路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

2017年7月12日

  “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面向未来。古丝绸之路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笔者认为,丝绸之路精神与新发展理念在内容上相契合、在实践中相辅相成,能够统一于“一带一路”建设,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开辟更加光明的前景。

  和平合作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基础。“一带一路”建设本身需要和平安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各方精诚合作的精神。“一带一路”的对外投资,输出的不是落后产能,从而与坚持创新发展和产能升级相互促进。和平合作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要在科学技术上进行创新,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合作,还要促进科技同产业、同金融深度融合,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一带一路”倡议是可以惠及沿线各国的重大倡议,它不仅创新了全世界互利共赢的机制,还为世界的和平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提供了新平台。另外,我们强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仅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还要加强生态环保合作,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并不是“污染走出去”,不少沿线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的环保标准都很高,有利于考验和加强“走出去”企业的环保能力,进而增强了国内的环保意识和能力;而国内环保意识的增强也有助于更多国内企业跨越国外的环保门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愿同各国加强创新合作,将设立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并为相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援助。

  开放包容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前提条件。“一带一路”建设以开放为导向,着力解决全球经济平衡发展的问题,是开放发展理念与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的重要体现,不仅顺应了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了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而且积极参与全球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在经济全球化面临新挑战的今天,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中国在积极地推动全球化的发展,奉行开放政策,维护各种双边和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并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全球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分配差距等问题,有利于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互学互鉴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手段。在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我们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树立协调发展理念,也是与其他国家互学互鉴的重要基础。我们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要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有利于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合作平台,开辟更多促进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合作渠道,如,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等。我们注重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要深入开展产业合作,推动各国产业发展规划相互兼容、相互促进,抓好项目建设,加强全球范围内的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培育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新业态,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活力。

  互利共赢是建成、建好“一带一路”的关键,也是共享发展的精髓。“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各方应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互利共赢关键就是共享发展。要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各方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不仅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互利共赢的新模式,也是以合作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一带一路”建设继承并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也与五大发展理念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视野和责任担当,有助于区域合作、共同发展、人文交流、社会进步,有利于加强各国互信与地区和平稳定。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就一定能够造福人民、造福世界。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丁晓钦(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