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天580名民众遭袭身亡 美以加沙援助项目是救济or“死亡陷阱”?

发布日期:2025-06-30 16:00:47来源:欧洲时报网作者:
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令当地深陷人道主义灾难。有数据显示,自今年5月底以来,已有580人在“美以”援助中心领取食物时遭以色列军人杀害。

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令当地深陷人道主义灾难。有数据显示,自今年5月底以来,已有580人在“美以”援助中心领取食物时遭以色列军人杀害。这引发外界对美以加沙援助项目究竟是救济还是死亡陷阱的质疑。

美以主导的援助项目是一个“死亡陷阱”

中国央视新闻报道,在国际舆论压力下,以色列5月下旬起允许少量救援物资进入加沙地带,但要求通过美以支持的“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分发物资。

据巴勒斯坦媒体报道,该基金会将物资分发地点主要设在加沙地带南部的以军火力控制范围内,并限制联合国相关机构的物资分发权。多家国际援助机构批评该基金会的援助发放地点设置和物资数量远不能满足加沙民众需求,迫使人们在危险中长途跋涉以获取物资。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说,在加沙寻找食物存在“致命风险”。

近来,多家媒体称“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物资分发地点附近人员伤亡事件频发,并指认是以军所为。据报道,至少31名平民6月1日在加沙南部拉法地区等待分发物资时遭枪击身亡,以军否认开枪。然而,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公布的调查结果,从现场视频显示的子弹射速和从受害者身上取出的子弹来看,袭击武器与以军枪械相符。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24日在有关“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的一份通报中指出,物资分发地点“每天都有数十名不同年龄的人丧生和受伤”。以色列《国土报》27日援引多名匿名以军士兵的话报道说,以军在接到命令后“故意”向等待救援物资的巴勒斯坦人开枪。以总理内塔尼亚胡、以国防军均发表声明否认相关指控。

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主任专员菲利普•拉扎里尼表示,美以主导的援助项目羞辱了绝望的加沙民众,是一个“死亡陷阱”,它“造成的损失比其拯救的生命还要多”。

当地时间29日下午,加沙地带媒体办公室发布了自2025年5月27日“美以”援助中心开始运作以来,在试图从这些“死亡陷阱”中获取食物时遭以军袭击的平民死亡、受伤和失踪人数。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死者人数为580人,受伤人数为4216人,另有39人失踪。

将饥荒当作筹码,是一场“虚伪的表演”

新华社报道指,美以支持的“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运转混乱,物资发放现场暴力频发,招致国际社会强烈谴责。联合国人权办公室发言人萨明•希坦对此表示,以方将人道主义援助武器化,违反了国际援助分配标准,构成战争罪。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27日表示,任何引导绝望的平民到军事化区域领取救济品的做法都无异于杀人。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近日也发表声明,谴责以色列向加沙地带等待援助的人群开枪,称以方正在对加沙民众实施“系统性酷刑”。

媒体和分析人士指出,美以在加沙地带设立“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取代联合国援助分配机制来削弱哈马斯在加沙地带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纽约时报》、澳大利亚“对话”网站刊文报道说,美以试图以其主导的基金会来取代联合国主导的援助行动和分配体系。联合国负责人道主义事务的副秘书长兼紧急救援协调员汤姆•弗莱彻认为,该基金会将人道主义援助与政治军事目标相挂钩,将饥荒当作筹码,是一场“虚伪的表演”。

分析人士认为,美以此举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援助物资落入哈马斯手中,另一方面是将巴勒斯坦人限制在加沙地带南部并削弱哈马斯对加沙地带的民事控制力。这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年2月提出的“清空加沙”计划相一致,而内塔尼亚胡已将该计划列为以色列加沙军事行动的目标之一。

多方期待下,加沙能否迎来停火?

伊朗和以色列停火后,加沙局势重新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包括联合国、欧盟和一些中东国家在内的多方都呼吁加沙地带实现停火,特朗普也表示加沙将很快实现停火。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的分歧并未彻底消除,加沙的和平前景仍不明朗。

中国央视新闻报道,特朗普当地时间27日表示,他相信以色列同哈马斯可能最早在下周达成停火协议。

有以色列媒体报道称,内塔尼亚胡和特朗普通话时同意或在两周内在加沙地带实现停火。内塔尼亚胡26日曾表示,在对伊朗“取得胜利”后,以色列处在“窗口期”,正“积极推进”在中东地区签订更多和平协议。

分析人士认为,内塔尼亚胡所称的“窗口期”具体指什么其实并不明朗。以色列目前仍未改变彻底消灭哈马斯的目标。对于以色列来说,连续多天袭击致伊朗实力受损,此时或许是消灭哈马斯的良机。对美国来说,先支持以色列打击再促成停火这种方式也可能用到加沙局势中。从这一角度来说,即使美国和以色列对加沙停火表露出积极态度,很大程度上也只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以色列和哈马斯的分歧消除之前,长久的停火恐怕很难实现。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